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鄂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338105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鄂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明湖居听书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铮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而发出响亮的声音。鸦雀无声:形容非常静。屏气凝神:暂时抑制住呼吸,有意闭住气,集中注意力。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盘旋。戚戚:忧愁,悲哀。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刘鹗(18571909)近代小说家。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其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早年科场不利,曾行医和经商。光绪十四年(1888)至二十一年,

2、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后又曾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擘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成为外商之买办与经纪人。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处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三十四年(1908)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把他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刘鹗生当封建王朝统治即将彻底灭亡的前夕,一方面反对革命,同时也对清末残败的政治局势感到不安和悲愤。他认为当时“国之大病,在民失其养。各国以盘剥为宗,民

3、不堪矣。民困则思乱”(给黄葆年的信)。他要求澄清吏治,反对“苛政扰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在西方文明潮水般涌入的情况下,他开出的“扶衰振敝”的药方是,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路开矿,使民众摆脱贫困,国家逐步走向富强。他在给罗振玉的信中说:“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但在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步伐并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情况下,刘鹗对外商又多所迁就,其所定之制往往有损于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因此“世俗交谪,目为汉”。刘鹗信奉太谷学派,为太谷学派创始人周太谷弟子李光的得意门生之一。他曾在给黄葆年的信中说

4、,“一事不合龙川(李光)之法”,“辄怏怏终夜不寐,改之而后安于心”。又在老残游记中借姑与黄龙子之口宣扬他所承袭和发挥的太谷学派精义,以为宋儒理学的理、欲之分不近人情;在处世接物上倡导以人情为根据,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同时认为儒、释、道三教殊途同归,其根本都在“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他又在给黄葆年的信中说,该派的“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两途”,推黄“以教天下为己任”,而自承“以养天下为己任”。太谷学派之精神对刘鹗一生思想、行事及小说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2、相关知识:关于老残游记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

5、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

6、。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第16回原评)。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衙门前12个站笼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冤被栽赃,玉贤不加调查,一口咬定是强盗,父子三人就断送在站笼里。董家口

7、一个杂货铺的掌柜的年轻儿子,由于酒后随口批评了玉贤几句,就被他抓进站笼站死。东平府书铺里的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玉贤的真相,“无论你有理没理,只要他心里觉得不错,就上了站笼了”。玉贤的逻辑是:“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的好,斩草要除根。”为了飞黄腾达,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残题诗说,“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本质。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主观臆断,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

8、狱。小说还揭露了貌似贤良的昏官。山东巡抚张宫保,“爱才若渴”,搜罗奇才异能之士。表面上是个“礼贤下士”方面的大员,但事实上却很昏庸。他不辨属吏的善恶贤愚,也判断不出谋议的正确与错误。他的爱才美德,却给山东百姓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办盗能吏”玉贤是他赏识的,刚弼也是他倚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竟错误地采用史钧甫的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两岸十几万生灵遭受涂炭。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如玉贤指毓贤,刚弼指刚毅,张宫保(有时写作庄宫保)为张曜,姚云松为姚松云,王子谨为王子展,申东造为杜秉国,柳小惠为杨少和,史钧甫为施少卿等,或载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

9、更姓。黑妞、白妞为当时实有之伎人,白妞一名小玉,于明湖居奏伎,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称。废济阳以下民埝,乃光绪十五年(1889)实事,当时作者正在山东测量黄河,亲见其惨状。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如在写景方面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鲜明的色彩。书中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净、清新。在写王小玉唱大鼓时,作者更运用烘托手法和一连串生动而贴切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摹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中国小说史略)。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间。据刘大绅说,共有14回,今

10、残存9回。1934年在人间世半月刊上发表4回,次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6回的单行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残游记资料收录了后3回。续集前6回,虽然也有对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妇女恶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过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的恋爱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细微的思想活动,以及赤龙子的言谈行径,宣传了体真悟道的妙理。后 3回则是描写老残游地狱,以寓其惩恶劝善之旨。此外还残存外编4700余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以后。【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通过描写琴师、黑妞的表演,特别是白妞说书精湛技艺的生动描绘,表现了白妞说书艺术的精妙绝伦,反映了我国传统文

11、化艺术的成就。二、文章脉络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第二部分(35),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第三部分(68),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第四部分(9),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三、写作方法1音乐描写生动精彩白妞说书实际上是一种演唱,演唱的音乐诉之于人的听觉,难以用语言描绘。本文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把白妞的歌声描写得生动可感。第一,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节奏。“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继续发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

12、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第二,多角度生动设喻。有的从感觉设喻,通过描写感受来表现音乐。如描写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通过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舒畅的美感。有的从视觉设喻,通过描写人们听音乐时仿佛眼之所见来表现音乐。比如写视觉形状的,用“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描写“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用“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描写演唱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用“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弦穿插,顷刻之间

13、,周匝数遍”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又比如写视觉色彩的,说声音低细下来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还有从声音方面设喻的,如描写黑妞说书的清脆和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描写弦子与演唱合鸣清脆、热烈,“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没有听过的、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能受到事牛功倍的效果。作者通过宏观和微观结合、多角度运用比喻的方法,使读者对于白妞(主要)等人的演唱技艺不仅有整体

14、的节奏感,而且有具体的细节感受;不仅能似乎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能似乎看到千姿百态的形象,获得沁人肺腑的轻松畅快的感受。2侧面描写角度多样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不仅从正面作了精彩的描写,包括对人物衣着、相貌、举止的描写和音乐描写,而且作了大量的多角度的侧面描写。一是戏园盛况的描写。来听说书的观众之多,观众身份之复杂,到场的时间之早,无不从侧面烘托了白妞说书的吸引力。二是琴师的精彩弹奏。“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既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也是对白妞技艺的衬托。三是黑妞的出色演唱。文章先描写黑妞的演唱

15、“百变不穷”,使听众“以为观止”,把话说到极处,似乎无以复加;然后引出观众的评论: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确凿有力又十分自然地为白妞说书作了烘托和铺垫。四是观众的评论。除了上面提到的观众对黑妞和白妞的对比评论外,在白妞说书结束之后,文章专门安排了一段梦湘先生等人对白妞说书的盛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于我心有戚戚焉”,“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既有文雅的引用,又有通俗的大众语言,把听过白妞说书以后的陶醉感形容得贴切而生动,极为有力地从侧面烘托了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四、问题探究1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在何处?白妞说书,形式其实很简单:半张桌子,一面板鼓,一副梨花简;一只三弦子伴奏;一个演员表演,或敲或打或说或唱,以唱为主。但从文章的描写来看,这种说书形式,在清代的泉城济南,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受到了社会各界无数观众的广泛欢迎。这说明了“说书”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巨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也体现出历代民间艺术家们在创造、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和科技条件下,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去反思、挖掘、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