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提纲.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533490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提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P2 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地球卫星照片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2、。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经、纬线的特点:经纬线比较:(P5图1.7,P6图1.10和图1.11)纬 线经 线形状特点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除两极)半圆 (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精度差180)长度特点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长度为0,南北纬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经线长度都相等(约2万km)线圈间关系纬线相互平行(除两极)所有的经线相交于两极指示方向东

3、西南北特殊的经、纬线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特殊经线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注意:.东经不都在东半球,西经也不都在西半球.160经线均在西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

4、20-160的经线,东京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160E 20W 160E 西半球 东半球 180 0 (8) 地理坐标的书写:例如,南京北纬32度,东经118度,写作(32N,118E)(注意:不能少“”先写度数,再写字母只有赤道、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不写字母,其余要有N、S、E、W)(9)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经纬度比较:(P6图1.10和图1.11)纬 度经 度表示符号北纬N 南纬S东经E 西经W起始线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划分方法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度数范围090

5、0180(西经) (东经)010201801020180本初子午线 愈向西愈大 愈向东愈大0101020209090(北纬)(南纬)愈向北愈大愈向南愈大赤道4、利用经纬网定位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方格状经纬网的地理坐标判断: 第一步:明确“横纬竖经”,即横线是纬线,竖线是经线第二步:明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三步:数值:越往上(北)越大为北纬,越往下(南)越大为南纬,越往右(东)越大为东经,越往左(西)越大为西经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北

6、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约为365天)。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产生的现象: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7、)太阳直射点及节气、南北半球的季节:四季的划分(北半球,南半球正相反):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北半球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南半球9、10、11月12、1、2月3、4、5月6、7、8月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热 带北温带动南 温 带北 寒 带南 寒 带有极昼极夜有极昼极夜有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直射无极昼极夜、直射9090(北极圈)66.5(南极圈)66.5(北回归线)23.5(南回归线)23.5(赤道)0三、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比例尺是个分式,分子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两图在图幅等大

8、的情况下:实地范围表现地理事物比例尺北京市地图小详大比例尺中国地图大略小比例尺表现形式:数字式 1:500000文字式 例:图上5cm代表实地距离1500km,则比例尺为1:30000000 线段式 050米方向的判读: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方向;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图例和注记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常用图例:(P14中的图1.24) 铁路 国界 山峰2、地形图的判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16中的图1.27)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

9、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1、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2、

10、 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绿色表示平原;棕、褐或黄色表示山地或高原。颜色愈深,表示海拔越高;蓝色表示海洋,颜色愈深表示深度越深;白色表示冰川。3、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1、地球?水球?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分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北极地区是海洋;海洋主要在南半球,南极地区是陆地。中国载人航天历程:2003.10.15,杨利伟,神舟5号飞船;2005.10.12,聂海胜、费俊龙,神舟6号飞船;2008.9.25,翟

11、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7号飞船。2、七大洲和四大洋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P28中的图2.5)概念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洋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海陆分布大势: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P29中的图2.6)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洲分界线:(P30中的图2.7)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

12、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南极、南美洲的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特殊记 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最冷、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最大的岛屿(属于北美洲)二、海陆的变迁1、沧海桑田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学说名称学说内容主要证据大陆漂移学说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