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533198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张军政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摘 要: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带动、农村自推”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即以“政府引导+中介主体+其他补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组织体系,以便形成高效、经济和公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满足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需求; 同时, 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建设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 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组织化;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不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 不

2、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我国应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战略规划,有计划、有组织、 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初露端倪。 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已由行政力量为主向市场化配置为主转变; 社会上已涌现了大量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 这些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已发挥着愈来愈重要 的作用;伴随着新一代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强,对传统的社会网络 关系提出了挑战,开始借助市场中介组织,实现自身的转移。为此,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 充分转移为己任,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客观现实出发, 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组织化建设

3、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现状分析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状况 目前,虽然我国专门从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较少,有些地区甚至还是空白,但 是,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组织, 这些组织还 程度不同的承担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重任, 尽管这些合作组织、 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以及 其他组织有自己的职能和使命。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 这些组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 的有机组成部分。 农村合作组织以及各种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 不仅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而且也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

4、大规模发展。 由于政 策扶持力度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猛,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数量已达 2363 万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8%;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超过 15 万个。1 根据牛若峰(2006 年)的研究,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在近十年出现了突飞猛进 *作者简介:张军政(1972_),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的势头,总数量在一直不断增加,带动农户的能力不断增强。表 1 表明,各类产业化组织数 量不断增加,带动农户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比例不断提高,使农户的增收能力不断增强,已 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根据 20042005 年的增长比率,预计到 2007

5、年年底,农 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总数将达 192200 个,带动农户将达 9257 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40.3%,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比普通农户平均增加 1646 元。由此可以看出,农 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 不仅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且对于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作 用。2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表表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其农户参与情况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其农户参与情况 指标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5 2007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个) 11824 30344 6600094000114000 135725

6、192200 带动农户数目(万户) 1995.14923 5900 7265 8454 8726 9257 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目的比例 (%) 10.0 15.0 25.0 30.5 32.7 35.2 40.3 每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 (元) 690 800 900 1000 1202 1336 1646 资料来源: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2,5 根据 2005 年前期统计数据计算预测而得 同时,在空间上,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强劲。表 2 显示,在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中,2002 年与 1996 年相比,农业产业化组织

7、数量比重, 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下降 10.7%、5.5%,而西部地区增长 16.2%,表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经营的发展势头强劲。当然,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都在加快,东、中、西三大 地区中,2002 年与 1996 年相比,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分别增长了 5.5 倍、5.7 倍和 24.1 倍。 表表 2 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地区分布状况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地区分布状况 年份和分布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组织数目(个) 6613 4334 877 11824 1996 地区分布比例(%) 55.9 36.7 7.4 100 组织数目(个) 14588 13588 2188 30344 1

8、998 地区分布比例(%) 48.07 44.78 7.15 100 组织数目(个) 32344 21198 13146 66000 2000 地区分布比例(%) 48.3 31.8 19.70 100 组织数目(个) 43000 29000 22000 94000 2002 地区分布比例(%) 45.2 31.2 23.6 100 资料来源:根据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各次调查汇总资料整理,转引自牛若峰,农业产业 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农业经济问题,2006,3 综上所述,农村各种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且对农民 的贡献明显, 效益显著。 这些组织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了

9、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和作用。 据此类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在数量方面必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且专业性的组 织会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亦会增多, 职能会更加突出。 这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 的富裕来说,正是求之不得好事。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各种组织,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组织来说,亦是一种促进和推广。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特征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发展变化, 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组织也在不断的发展, 呈 现出诸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服务的专业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服务的专业性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 其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10、, 对工作选择专业性越来越 强,这就要求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服务时,组织应当提供更为具体、详细的“对口”服务,以 满足外出务工人员对工作的专业化、精确化的要求。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专业化 水平的提高, 是适应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 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一大特点。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服务的系统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服务的系统性 组织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对外出劳动力服务的周到、全面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组 织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满意而周全的服务, 就要求组织自身应当也要不断 的发展、进步,为农村剩余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作出贡献。因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11、的 区域逐渐扩大, 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难度也相 应的在不断增大。 这就要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应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从岗前培 训、上岗指导、以及下岗后再就业等一体化的服务。通过这种周到、全面、系统的服务,尽 可能避免、 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及就业中所存在的风险和障碍, 以保证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合法权益。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权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权威性 这主要是从组织的影响力、美誉度、声望等方面来说的。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组织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有助于实现社会充分就业, 维护社会的

12、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又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因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又是为农民个人就业提供服务的, 应聘者为了获得就业信息, 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行为具有盈利的目的。因此,要实 现这两个方面的目的,就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不断的发展,完善自我,提高其权威 性,以拓展其业务。这种权威性的提高,首先,通过进行宣传,树立品牌形象,让广大农民 群众知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要形成组织的影响力、美誉度;其次,不 断提升组织自身的服务质量,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印象,提高组织的声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类型的

13、多样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类型的多样性 由于专业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较少,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五花八门, 种类繁多。有提供咨询服务等功能的政府组织,也有结合龙头企业的形成经济合作组织,还 有以盈利性为目的的市场中介组织,有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还有非政府组织。这些多种多 样的组织, 大大活跃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就业。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脆弱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脆弱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关农村组织发展(比如合作社)的法律以 及相关的配套法规,也没有系统扶持政策;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农村组织处在初步发展

14、阶 段(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 ,整体实力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管理经验,人、 财、物各个方面不足,大大限制了农村组织“向高、向大、向强”发展。因而农村组织发展还 比较脆弱,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3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程度偏低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农民自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 职责划分不清,还没有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二是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中介组织匮乏。我国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已经走过了 20 多年的发展 历程,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这些人才市场中介

15、组织主要面向城镇职工、 大学生和企业下岗职工, 直接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市场中介组织寥寥无几。 三是农民自 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能常常与农民自组织的其他职能混同起来,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职能经常成为农民自组织的附带职能, 致使农民自组织不能承担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重任。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和教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论采用那种组织形式, 首先应该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 使其适应 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就是说,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前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或者没有相应的组织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职 业培训

16、和教育,“各自为政”,组织之间未能开展协作和合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和教 育一直处在无计划、 无组织的状态, 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 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不仅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和教育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 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仅仅停留在初级的、简单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上,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功能单一,规范性差 以农民自身组建的中介组织,其组织形式应具有规范性、制度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且其 功能应具有综合性和多元性。但是,从现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运行来看,中介组织 规范性差,其功能多局限于农资购买、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没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纳入到正常的、 长期的组织规划之中, 其结果是: 当某一季节性、 周期性的经济活动结束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恢复到原来的无组织、无政府状态。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的非均衡性 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一直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 这种非均衡性主 要是指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