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0530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古汉语凝固结构,即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也叫固定结构。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常见的凝固结构,例列十五类。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

2、当作”。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

3、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

4、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三、“如何”、“奈何”、“若何”古汉语中,“如(若

5、)”、“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

6、、“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

7、那怎么样?”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四、“何以为”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

8、“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3)“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五、“何之有”“何

9、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

10、什么舍不得(杀)呢?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

11、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六、“不亦乎”“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

12、乎?(五蠹)(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七、“无乃乎”“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13、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

14、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八、“得无乎”“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如: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