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5298905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 田建玺 众所周知,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起源既早、成就又 大,虽有起伏跌宕,但始终没有中断过的。以多元交汇、精耕细作为突出 特点的中国古代农业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 最深厚的根基,农耕文化必然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和今后 相当一段时期里,中国面临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史性任务,而其中在经济层面的重要战略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耕文化在这些充满挑战的目标面前,还有没有生命 力,或者它可以在哪些方面给予我们当代人启发? 我认为,要回答好这个 问题,最关键的是准确地、系统地解读农耕文化的经济

2、意义。 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但从经济层面来考察的,主要可 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耕文化孕育出可持续发展思想 吕氏春秋审时篇云:“稼者,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 天也”,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农耕文化中人、资源与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 不同角色:人是最能动的要素,人类经济活动因人的需求而产生,经济活 动的创新也有赖于人的积极作为;土地等资源是为人服务的,但资源却是 稀缺的、有限的,人类必须有理智地使用资源;环境等人类难以控制的因 素,对人类取得必需资源影响重大,所以人类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好环境。 农耕文化的朴素经济思想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谈及的古典经济学价 值创造原理非常接近,他

3、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 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 之母。” 农耕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哲理,它的惜土、养土、敬土的资源情 结,它的“顺天时,量地利”的实践理念,至今无疑还在散发着浓重的可 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I3 】鱼 持续发展的思想光辉。中国古人正是因为正确地处理好了人、资源、环境 的复杂关系,才使得中国社会与经济在成百上千年中历经无数的自然灾 害、战乱而持续领先世界。 二、农耕文化富含区域产业协同精神 农耕文化向来十分强调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即要根据 时令变化、气候变化,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项目从事生产活动,简而言 之靠山吃山、

4、靠水吃水。对于土地,要宦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 宜水则水,合理进行生产布局,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不违农时 地经营农业,使得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为此,中国古人也积极研究 相应的耕作技术,例如不同作物轮作、间作,充分用地与积极养地相结 合;中国南方地区的农民开发使用了上千年的桑一稻一鱼等模式,现已 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农业文化遗产。至于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有机结合生 产方式,则早就被各地农民家庭所普遍采用。农耕文化对于区域产业内 在协同发展的强调,显然是中国农业用地长期依然保持足够生产力的重 要原因。 此外,中国各地富有特色的食品、饮食与手工艺业,历经岁月沧桑却 也长久不衰,这无疑折射出

5、了多彩的农耕文化。 三、农耕文化与高效的经济与社会活动组织可以共存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自然再 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根本特性,农业生产活动的多变性、复合 型、区域性使得人们必须采用灵活的生产组织方式,家庭作为最有自律性 质的组织还是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中国农耕文化则更将家庭内部的劳动 分工概括为“男耕女织”,与此同时数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家庭作为基本 单元承载着稳定社会的作用,中华文化主要基因也通过不同宗族的家庭繁 衍而不断得到相对完整地传承。全球现代成功的农业企业几乎都是家族企 业,家庭农场仍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单元。 1 9 5 0 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生

6、产经营体制的曲折演变有力地证明了家 庭在经营农牧产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换句话说,尽管经历了农业科技持 续变革、人类在农业财产所有权方面进行的尝试革命性调整,但农耕文化 3 纽- ( 二) 专业篇 时期形成的农业活动组织形式依然闪现着无限生命力。 四、农耕文化充满进取性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不少人将农耕文化完全视同追求低水平自我满足,但实际 上农耕文化充满着进取创新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中国人熟 知的励志格言就来自于传统农耕文化时代。中国古人对于作物、畜禽新品 种十分关注,经常引进不同地区良种。仅就齐民要术看,被冠以 “胡”名的作物和品种就很多,如胡谷、胡秫、胡豆、胡麻、胡桃、胡瓜、

7、胡葵、胡葱、胡蒜、胡荽、胡栗、胡椒等,说明这些品种都是来自关外少 数民族地区。一些农村现在还将西红柿称作“洋柿子”、将圆葱称作“洋 葱”等,形象说明了近代中国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也不断被推广至传统牧区,更方便地 解决了当地民众粮食问题,而从牧区引进的优良牲畜,则有效地改良了农 区役力结构,促进了农区生产发展。 五、农耕文化体现着科学投资与节俭意识 有人说,农耕文化不重细节,过分看重宏观,这可能与受西方思维模 式影响有关。从实践来看,中国传统哲学历来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 发展,要系统分析问题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孤立地考察事物。农 耕文化以其独特的简约

8、语言,运用直观的方式将富有现代科学投资思想的 做法传承给下一代。例如,“春雨贵如油”,既说明春天雨水对于作物生长 的极端重要作用,同时还有规劝农人珍惜时机,适时进行农事活动之意。 现代农业科技已经证明合理施肥不但能够给作物提供足够的养分,同 时还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促进高产稳产。中国农耕文化总结出的“庄家 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就是对此的完美诠释。 唐代诗人李绅曾做诗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 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诗人充分体谅农人的劳作艰辛和回报的无定性,劝导人们珍 惜粮食。现在,这首诗已经成为历代国人教育子女、单位规劝员工树

9、立 节俭意识的经典语录,这说明农耕文化已经深刻浸染了历代中国人的价 值观。 农耕文化的经济解读_ 3 21 六、农耕文化包含了合理性的回报与消费模式 客观而言,现代市场经济将一个人的成功简单划归为赚取最大利润的 思维取向,已经造成了人们对日常工作、生活兴趣的严重扭曲,失去了对 工作及生活的愉悦感觉,使人类可怕地向纯粹的经济动物转变。这种价值 观已经给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了许多潜在难题。而在中国,曾几何时,“三 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被人们讥讽为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 小农经济思想典型,但从资源承载力、合理的可持续的回报预期来看,这 当是理性期盼,这是人类面向自然索取的自我设限,体现了对未来

10、负责 态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则从某种意义上概括了中国各地富有特色的消 费方式。农耕文化强调食品的新鲜性,主张尽可能就地取材、就地解决食 品问题,同时认为药食同源,人们应当平衡营养、合理膳食。 传统中国各地建筑、衣着各具特色,这完全不同于一个模子般现代城 市发展与消费风格,也许正是这种共存的多样化才使得各地农耕文化在相 互欣赏、学习、借鉴中生机盎然地持续发展、演化。 综上所述,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建设新农村和小 康社会,农耕文化并不是一个消极的因素,更不代表落后,而是祖先流传 给我们的蕴藏着巨大潜能的宝库,它蕴涵了现代经济的主要原理,可以为 中国农业持续稳健发展提供系统化

11、的战略方案。 面对未来,要彰显农耕文化的威力,仍然需要各界齐心协力,做好大 量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将挖掘和保护各地农耕文化特色遗产作为一项重 要政策举措,鼓励个人、企业等积极参与;其次,调整目前过分偏重资金 密集型现代农业项目及大型企业扶持政策,真正将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大力支持富有文化特色的农民传统创业项目, 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农民发展手工食品、手工艺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最后,修订有关农耕文化行业进入规范,扬弃目前过 多控制的管理模式,鼓励各界有创新性、建设性地开发农耕文化产业,推 广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民众在继承、发扬、建设新的农耕文化中的积 极性、创造性,力争在和谐的氛围中让人们体悟农耕文化的神奇魅力。 ( 作者为正大集团董事长室助理、农业经济专业硕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