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姻礼仪的功能与变迁——以鄂中荣村为个案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5271281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73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婚姻礼仪的功能与变迁——以鄂中荣村为个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农村婚姻礼仪的功能与变迁——以鄂中荣村为个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农村婚姻礼仪的功能与变迁——以鄂中荣村为个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农村婚姻礼仪的功能与变迁——以鄂中荣村为个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农村婚姻礼仪的功能与变迁——以鄂中荣村为个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婚姻礼仪的功能与变迁——以鄂中荣村为个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婚姻礼仪的功能与变迁——以鄂中荣村为个案(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农村婚姻礼仪的功能与变迁以鄂中荣村为个案 姓名:荣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贺雪峰 20070529 I 摘摘 要要 本研究以鄂中荣村为个案,通过实地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获得田野资料,运用 过渡仪式理论,沿用仪式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农村婚姻礼仪进行历时性动态考察, 分析了建国以来农村婚姻礼仪的嬗变过程,将其置于社会变迁背景下探讨传统婚姻 礼仪的功能与变迁,并结合婚姻礼仪的功能弱化、村庄文化与仪式变迁尝试性探讨 婚姻礼仪变迁的微观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农村社会中的婚姻礼仪经历了“传统断裂复 兴变异”的嬗变过程。婚姻礼仪作为过渡仪式的一种,具有

2、五个方面的社会功 能:乡土社会中的成年礼,社会角色的转换,婚姻合法性的确立,组建社会网络与 传承社会文化、强化社会秩序。通过对农村婚姻礼仪的变迁考察,发现农村婚姻礼 仪正在经由传统向变异变迁,其仪式正由神圣性向娱乐性、由社会性向私人性过渡。 婚姻礼仪随着社会变迁而出现的功能弱化是仪式变迁的先在前提,而村落文化在现 代化力量冲击下的变迁与村民们的社会性选择决定了婚姻礼仪变迁的方向。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从婚姻礼仪参与人的角度对婚姻礼仪变迁后组建社会网 络这一社会功能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认为婚姻礼仪组建社会网络的功能有向强化姻 亲关系转变的趋势。此外,本文还对婚姻礼仪中所呈现出的姻亲关系与地位竞争进

3、 行尝试性讨论,发现姻亲关系中的双方家庭存在由不平等向平等的演进,双方家庭 通过在婚姻礼仪中对新成立家庭的经济投资对比来提高各自地位,以期在日后的亲 家交往中处于优势地位。 关键词:关键词:婚姻礼仪 社会变迁 过渡仪式 II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Rong village of Hubei Province as a case, and collects materials through the participated observation on case and in-dept interview on some members. On the basis

4、 of the rites of passage theory, with the view of rite and social change, this study generalizes the change processes of rural marriage rites after the foundation PRC, and analyzes the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rites and change of rural marriage rite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eakne

5、ss of the functions of marriage rites, village culture and rites changes, it tries to discuss the microcosmic change mechanism of the marriage rite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arriage rites in countryside experienced the processes of tradition, severance, resurrection, variation. The marriage rites

6、have five social functions as one of the rites of passages. They are: adult rites in villag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roles, formation of marriage legalization,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net and inheritance of social culture (2)作为限定性的、有边 界范围的社会关系组合形式的结构框架;(3)作为象征符号和社会价值的话语统;(4) 作为表演行为和过程的活动程式; (5)作为人

7、类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表述 (彭兆荣, 2002:89) 。 在人类学研究视野和意义范畴内,仪式首先被限定在人类的“社会行为”这一 基本表述之上,但仪式与许多相关概念的交叉与混淆,使得人类学家对于仪式的界 说见仁见智。如马凌诺夫斯基认为仪式是一种族群的、社区的、具有地方价值的功 能性表演,是实现仪式与信仰逻辑关联的具体行为(转引自彭兆荣,2002:91); 6 特纳认为仪式是“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 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 一位的和终极的原因”(转引自魏爱云,2004:171);涂尔干则偏向于将仪式视为 社会生

8、活的实践过程,他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认为,宗教可以分解为 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信仰则属于主张 和见解。 他还认为, 世界划分为两大领域, 一个是神圣的, 另一个则是世俗的。 其 “神 圣/凡俗”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ce)的关系和行为被看成完全对立的活动。范盖 纳普把仪式放置在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之于年龄变化的过程中来处理,并 着重于仪式过程不同阶段的各自品质、特征以及变化关系上(彭兆荣,2003:89)。 郭于华在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的导言中指出: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 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

9、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 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人 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 方式”(郭于华,2000:1)。笔者认为郭于华这一总结具有一定的全面性、概括性, 也较符合我国社会的具体情况,所以在本研究中采纳她的观点。 2)过渡仪式的理论研究 仪式是一个分类体系庞大的话语体系,根据仪式被重复的间隙性特征和不同的 功能意义分为与季节相关的岁时礼仪、与群体活动相关的周期性礼仪以及与个体生 命周期相关的过渡仪式。 本文研究的婚姻礼仪属于过渡仪式,过渡仪式是个人与个人社会身份的变化有 关的礼仪,又名

10、人生礼仪、过关仪式、通过仪式等,是仪式分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 部分。它具体指与个体生命历程相关的仪式,如出生、命名、成年、结婚、死亡等, 以标志个体随其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而举行的仪式。盖纳普 和特纳的研究在这个领域最为著名,下面将主要介绍两人在这方面的研究。 范盖纳普(Arnold van Gennep,1960)是对人生礼仪进行系统研究的早期标 志性人物,其贡献主要在于,通过对个体“人生危机” 的分析,提出了“过渡仪式” (the rites of passage)的概念。他认为,所有的仪式都是从一种社会状态过渡到 7 另一种社会状态,因而具有过渡仪式的共同特征,而过渡仪式

11、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分离(separation)、边缘/阈限(margin-transition)、聚合(reaggregation) 三个阶段。在最初的分离阶段中,象征行为意味着个人或团体离开了他们以前在社 会结构中所占据的固定位置,或离开了一组文化状况(一种状态)。在边缘/阈限时 期,仪式主体(过渡者)的状态含混不清,他进入一种“神圣”的仪式时空,象征 性地被置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之外。这个中间领域几乎不带过去的或将来的状态 的任何特性。在第三阶段聚合阶段,转化完成,这时仪式主体即个人或团体再 次处于稳定的状态,他的社会角色或社会地位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仪式主体需 要适应另一套明确规定的

12、结构上的权利和义务。人们期望他的行为符合某些约定俗 成的规范和道德标准。 根据他的解释,过渡仪式的意义有两种:从社会角度看,它承认个体社会状态 的过渡;从个体角度看,它使经历仪式的个体对自己的社会状态有充分认识。因此, 过渡仪式的功能在于,整合由社会状态的过渡带来的无序和不稳定(Arnold van Gennep,1960:1011) 。范盖纳普(1960:116145)将过渡仪式的思想贯穿于订婚 与婚礼的研究之中,认为“婚礼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行动” ,是一种“永久性地加入新 环境的仪式” ,同时也是一种变更关系、破坏社会平衡,以及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 苏醒过来的场合” 。 其后,涂尔干(Emi

13、le Durkheim)、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在审视仪式对于社会行为 的影响和意义时,运用了生命危机仪式,进而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确认了范盖纳普 的研究范式,在他们看来,仪式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表述。查普尔(Eliot D.Chapple)与 库恩(Carleton S.Coon)在盖纳普研究的基础之上, 提出 “强化仪礼” (rites intensification) 的概念,用以指代关于群体事件的仪式。而且,他们还对过渡仪式进行了分类:岁 时礼仪、周期性礼仪与过渡仪式,并指出过渡仪式在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此外,查 普尔和库恩引入互动理论来解释仪式,认为仪式的功能在于恢复社会互动中的平衡 (Kimbal

14、l.Solon T,1960:VXIX)。 特纳(Victor Turner,1969)一反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引入结构 冲突模型来解释仪式,延展了范盖纳普关于“阈限”阶段的观点,但他更注重第 8 二阶段即边缘/阈限时期的特性的研究,他将仪式阈限视为“互动结构的态势 (interstructural situation)”,从阈限的分类、阈限人与阀限的反结构两个方面来认 识仪式阈限。 第一,阈限分类。仪式的阈限有公开性与隐秘性之别。在公开性阈限中,社会 的每个成员都是阈限人,在仪式过程中表现出社会正常关系的颠倒,但仪式结束后, 人们的社会关系又恢复到日常结构中;而在隐秘性阈限中,

15、只有极个别成员是阈限 人,在阈限阶段阀限人无贵贱之别,仪式结束后,他们的地位与身份都发生了变化 (Victor Turner,1986)。 第二,阈限人与阀限的反结构。阈限人是指过渡仪式的仪式主体。特纳(1969) 认为过渡仪式的现实意义就蕴含于它的象征性之中,在“阈限”期间,阀限人处于 一个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的文化区域, 主体的身份含混不清, 通过 “阈限” 之 后,仪式主体被安置到一个恰当的社会结构中,权利与义务得到明确界定。在特纳 看来,社会生活就是由结构与反结构组成的一个辩证地发展过程,而仪式创造了一 种似是而非的场合,将人类内在的反结构无序力量引入结构的社会有序中,在这个 意义

16、上,仪式使社会成为可能,于是特纳就将仪式研究与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 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99:129),也曾对仪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 “在 仪式中, 生存世界与想像世界借助单独一组象征符号形式得到融合, 变成同一世界” , 从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 。利奇(2000:8083)也注意到仪式在生存世 界和想像世界中的意义,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与格尔茨略有差异。他强调仪式所表 达的是实际经历的世界与抽象思维中的另一世界之间的关系,而文化则在其中起到 了交流和解释的作用。在有关过渡仪式的论述中,利奇从互表的时间和空间出发, 将过渡仪式的意义总结为跨越社会界限。 总之,仪式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社会秩序与社会失范的想象,它最终解决的问 题在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除了范盖纳普以外,其他研究很少涉及到婚姻礼仪, 但是婚姻礼仪在分类上归属于过渡仪式,因此,对过渡仪式的理论研究进行背景性 的梳理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9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1)婚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