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5259058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编号:南阳师范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2009-03 学 制: 4年 专 业: 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4-22 目 录摘要(1)引言(1)1研究区概况(2)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及处理(3)2.1数据来源(3)2.2数据处理(4)3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分析(4)3.1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概况(4) 3.2 经济及区位分析(5) 3.3 地形分析(7)3.3.1、利用ArcGis分析功能计算平均坡度(8) 3.3.2 各县市平均坡度分析(9) 3.4经济与地形关系分析(10)

2、5结论与建议(11)参考文献(12)Abstract(1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 作 者:指导教师: 摘要:由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以地形为切入点,进行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地形的关系研究,为水源地经济合理布局服务。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经济发展向低起伏度地区集中,根据经济与地形的耦合度分析,中部和南部耦合度较弱,经济与地形的配合较差,东部地区耦合程度中等,地形与经济的配合相对较弱,而北部和西北部耦合度较好,即经济发展与地形的配合较好。 关键词: 南水北调;地形;经济发展;关系;

3、耦合度 区域发展差异一直是经济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对象,往往都是从资本、资金、技术、制度和文化等发展要素角度进行了分析。但上述发展要素均具有流动性,如果它们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真正原因,那么在长期内,流动性则会抹平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中唯一不具流动性的是地理环境,它才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真正原因。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 地形和农业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而在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 地形、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分析表明, 地形显著影响乡镇的人均收入, 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 其影响程度

4、递减。地形及地理位置影响着相关农区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对收入较高的农区的影响十分明显。地理因素对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影响处于变动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传统地理因素(如地形、农业资源因素等)的影响逐渐被对经济积聚有明显影响的地理临近性等要素的影响所取代。因此, 不能简单的认为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下降。地形面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它是农业生产的基地, 是交通、水利等工程选线和厂矿、居民点选址的基础, 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地。 而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中,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仍然很普遍。因此, 地理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无论在理论上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都有必要进一步予

5、以探讨。地理环境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也为某些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所关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作为一个重要地带,研究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制定各县的发展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经济与地形的DEM叠置分析,对比不同地形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用DEM数据提取平均坡度,通过数值标准化,极差标准化,并进行经济与地形的耦合度分析。1 研究区域概况广义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包含丹江口水库库区以及汉江、丹江所包含的支流流域区,地处鄂、豫、渝、陕交界地带,北部以秦岭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米仓山与嘉陵江流域为

6、界,东部是南阳盆地,旅游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地形复杂。涉及陕西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的40个县市,土地面积105712平方公里。(表1,图1所示),由于对商州、汉中、安康、十堰四县市资料的缺失及对整体的影响较小,本文以水源地其余36个县市为基础做水源地经济与地形的关系研究。表1 研究区范围省地市县(市、区)名名称县数(个)陕西汉中汉台区、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略阳、宁强、镇巴、留坝、佛坪11安康汉滨区、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镇坪、平利、旬阳、白河10商洛商洛市、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7河南三门峡卢氏1洛阳栾川1南阳西峡、淅川2湖北十堰丹江口、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

7、、张湾区、茅箭区8合计40图1 研究区行政区划分矢量图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以第一产业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1 400元人,属经济不发达地区。总人口1508.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 以上。由于人口的压力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区域内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再加上地形破碎、坡度大和降水集中于夏季等自然原因,区域内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减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区域应立足自身的自然地形条件,从区域经济活动安排和地形改造成本控制入手,在不同自然地形条件下,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以此来减轻区域经济发展的负担,减小自然地形条件通过交通运输、区位

8、选址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及处理2.1 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值的可比性,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全国县域行政区划图,水源区统计年鉴(20012010年)。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来源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并通过掩膜提取和拼接得到水源区DEM数据。其基准面为D_WGS_1984,投影方式研究采用(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RTOR GRID SYSTEM,通用横墨卡托格网系统。2.2 数据处理 为了消除量纲影响和变量自身变异大小和数值大小的影响,故将数据标

9、准化。因为不同评价指标的数据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量纲,不能进行相互比较,为了使不同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首先对指标原始值做极差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异,然后基于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到0,1之间。极差标准化:即系列中的任一变量()与其第j列中的最小值(min)之差和第j列中的最大值(max)之差的比值。这样变换后的变量也叫“极差正规化”。计算公式为: (i=1,2,.,n;j=1,2,.,m) 经济与地形的耦合度分析: 3 经济发展与地形关系分析3.1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10、经济发展概况规划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生产基本实现自给;大部分县的经济果林开发较为成功,如陕西省略阳县的杜仲、紫阳、西乡、商南等县的茶叶、镇安县的板栗、安康市的桑蚕等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畜产品数量多,单质量不高,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40个县中,有26个为国家级贫困县,8个县为省级贫困县,总体属于贫困地区。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和地区综合实力的增强、居民收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了区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建设等。同时也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地区差距扩大、社会发展滞后、资源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以及财

11、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协调发展,重视以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的灵活性,在市场化改革中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政府相关政策优势,加大地区影响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图4所示,2001年至2010年地区经济整体稳定发展。各县经济总体呈增长态势,经济发展水平也稳步提高。 图2 2001-2010年地区平均生产总值3.2 经济及区位分析区位从字面上看是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是一个空间分布概念,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它不仅包含“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意思,还具有与区域所在位置相关的所有地理环境特征,如气候条件、地

12、形地貌、自然资源状况等;从地理位置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地处鄂、豫、渝、陕交界地带,北部以秦岭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米仓山与嘉陵江流域为界,东部是南阳盆地,属于中部地带。从交通上看,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凶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南阳、安康、商洛、洛阳、十堰、丹江口等城市,为该区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的枢纽。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其陆路交通的可达性还较低,交通条件还较差。从地形地貌来看和自然资源状况来看,水源区的山区县比例较大,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这也说明了区位因素对经济差

13、距的影响。区域地形特征分析是区域资源环境综合开发研究的基础。区域发展规划主要依据区域自然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来制定,通过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切割度等基本参数来确定区域区域发展的适宜方向。为农业发展方式选择方面,划定各乡镇适宜发展方向,为资源环境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规划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水源区坡度的提取与比较我们可以得到: 表2 不同坡度面积统计表(单位:km,)坡度 05 615 1625 2635 3645 46以上 合计类型 平坡 平缓坡 斜坡 陡坡 急坡 险坡面积 24204.7 35319.58 32869.55 11097.07 908.53 22.38 104421.8面积 23.18 33.82 31.48 10.63 0.87 0.02 100如表2所示平缓坡所占比重最大,为33.82。斜坡占31.48、 平坡占23.18、 陡坡占10.63 ,而急坡和险坡则分别占 0.87、0.02。说明该区地势以平缓坡为主,地形起伏不大,地势相对平缓。而根据水源区平均坡度的提取与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叠置分析看出,6至13为地区生产总值的峰值,说明在该坡度下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小,经济发展最为迅速,而当坡度达到21至37时,地形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图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