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5235621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09009110128南阳师范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09-01 学 制: 4年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4-13 目 录摘要0引言(1)1.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 1.1 特色种植业现状(1) 1.2产业化经营现状(2)2. 南阳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及劣势(2) 2.1 优势(2) 2.2 劣势(3)3. 南阳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5)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5) 3.2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6) 3.3 加强区域合作,优化

2、产业结构(6) 3.4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快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7) 3.5 政策扶持(8)参考文献(9)Abstract(10) 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特色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些年来南阳市的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县有“特色经济”、“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但总体来说,特色农业还不发达。本文在分析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优势、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南阳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南阳市特色农业的发展。关键词:南

3、阳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0.引言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要求;首先,发展特色农业是发挥南阳资源优势,提高农业效益,使广大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特色农业是优化南阳市农村产业结构和调整农业布局的重要手段:最后,发展特色

4、农业是促进南阳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南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特色种植业现状 南阳市蔬菜、水果、茶叶规模总量大,特色鲜明,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南召柞蚕、淅川桑蚕、桐柏茶叶、镇平樱桃、石桥月季、西峡猕猴桃、西峡香菇、淅川二花、淅川柑桔、方城香梨、内乡油桃、新野和卧龙水蜜桃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蔬菜面积达到400万亩,新野、桐柏、宛城、镇平设施蔬菜面积较大,邓州、卧龙露地蔬菜成规模;茶叶面积突破10万亩,2010年南阳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2号文件,制定了我市10年茶叶发展实施方案,东部以桐柏为核心建设东部桐柏山名优绿茶区,到2015年发展到23万亩,到2020年发展

5、到40万亩,西部以淅川、西峡为核心建设西部丹江库区生态绿茶带,到2015年发展到11万亩,到2020年发展到22万亩,为此出台了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需加快各种特色优势作物示范区建设规模和数量。我市共有4个标准园被批准参加农业部标准园创建活动,其中,2010年批准果园个,位于宛城区溧河乡袁老家村,面积1000亩,批准标准菜园1个,位于新野县城郊乡,面积1000亩;2011年批准标准菜园2个,南阳市双绿蔬菜生产基地,位于南阳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温室面积200亩,另一个是邓州市腰店乡丁营村,面积1000亩。创建总规模3200亩,其中标准菜园2200亩,果园1000亩,涉及全市4个县(市、区)的4个乡镇

6、,带动农民3000人1。 1.2产业化经营现状近年来, 南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经营, 尤其是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先后出台了南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使南阳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具体表现在,逐步形成了企业与农户的良性利益循环模式。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户通过“公司+ 农户”、“ 合同+ 服务”、“基地+ 农户”、“ 科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 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强化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 完善了市场与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的联结, 带动农户致富。这种模式基本上已成为

7、南阳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处理企业、基地与农户利益关系的基本模式.2. 南阳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及劣势2.1 优势从自然地理区域看,南阳市地处华北平原南缘,有著名的南阳盆地之称。境内山地、丘陵、平原都有分布,其中,平原、丘陵面积广布,又处于南北方过渡地带,可划分为亚热带、暖温带、半山温暖带、3个气候区域,气候温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各种农作物种类、畜禽品种、渔业资源和林木资源种类繁多,蕴藏量丰富,类型多样。经济作物中茶叶、水果、甘蔗、蔬菜、花卉、香料作物、油料作物、中草药材等更是种类繁多,特别是中草药材,具有多种全国重点保护品种药材资源名贵中药材有云黄连、当归、金银花、枸杞

8、等数十种,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从土壤方面分析,南阳地区拥有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的土地特质,比较适宜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黄土是性质结构优良、化学元素和矿物成分丰富的土壤资源,由于黄土中的化合物和元素含量丰富,种类齐全,分布均匀,决定了黄土层上生长、发育的农作物品质优良。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等。另外,南阳拥有一定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南阳市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村一品”雏形初显,地方名优品牌不断涌现。目前,形成了县有特色经济”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和

9、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涉及粮、菜、果、畜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方面,成为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1。2.2 劣势2.2.1灾害防御能力低,农业收益波动大 南阳市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因此,特色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制约最大,自然环境和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南阳市近几年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存在使得特色农业生产的产出和收益十分不确定;其次,南阳市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灌溉排水等水利工程不发达,再加上半数地区丘陵山地广布,土地质量不高,这都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说,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

10、了南阳市特色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3。2.2.2特色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农民文化素质、技术偏低 近年以来,南阳市一直加大对特色农业政策倾斜和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特色农业生产发展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由于对特色农产品质量以及多样化程度不够重视,农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用于特色农产品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的资金很少;同时,随着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发展,各银行分支机构和业务纷纷向高效益的城市工业、服务业、IT产业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非农产业转移,致使本应用于发展特色农业的有限资金更加短缺;最后,南阳市农村人口高比率、低素质是

11、发展特色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南阳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 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由于中小学生流失及有一定知识的农村青年转向非农产业, 导致现实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低下, 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 接受和应用能力差、过程长,对科技成果有效需求极低, 这就造成南阳科技进步对其农业增长贡献率低于全国水平6。因而长期以来南阳农业增长是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 离可持续合理利用资源集约经营相距甚远。而且农民收入低,缺乏对特色农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建立销售的投资能力。因此说,对特色农业研发投入不足,农民技能水平偏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南阳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后劲

12、。2.2.3 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区县( 市) 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农业内部结构极不合理, 种植业比重过高, 林业、养殖业比重低, 属典型的传统农业结构。2008 年, 农、林、养殖业的产值构成分别是58.70%、3.90%、15.30%, 林业和养殖业所占比重之和只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同期上海则为42.53%、0.39%、42.98%, 可见差距相当明显。就各区县( 市) 的农业结构而言, 大多数地方超越本地实际, 盲目照搬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结果当然就会导致结构趋同化, 不能突出区域特色, 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2.2.4 农户标准化生产意识不高, 龙头企业不强近年来,南阳地区在建立农业产品品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品牌虽多,但名头不响。如目前我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小辣椒生产集散地,中西部地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国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中药材生产及加工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黄牛生产与加工基地等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本上还是建立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