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235221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规划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科学规划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科学规划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科学规划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科学规划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规划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规划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规划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综述 (一)建国初期交通运输业的总体面貌 现代交通运输在中国的兴起是以1872年招商局购置第一艘蒸汽机船为标志,时间上比西方落后65年。此后,1876年中国修建了第一条铁路,1902年进口了第一辆汽车,1906年修建了第一条公路,1929年中国航空事业开始起步。 到1949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公里,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4069台、3987辆和46487辆;公路8.07万公里,民用汽车5.09万辆;内河航道7.36万公里,沿海主要港口泊位161个,内河港口泊位为数很少,轮驳船5698艘;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4亿人,旅客周转量

2、155.0亿人公里,货运量1.6亿吨,货物周转量255.5亿吨公里。与同期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的综合性运输体系相比,中国交通运输显得十分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的总体面貌是:数量少、质量差、能力低、布局偏,相对于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而言,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 (二)建国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概况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后,交通运输业就是以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巩固国防的需要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地进

3、行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综合运输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以前,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1、数量规模迅速扩展 基础设施方面,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公里,增长1.6倍,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增长15倍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65万公里,增长50%,民航线路和油气管道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分别已达152万公里和2.49万公里。 表1

4、 我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 单位:万公里年份 铁路营业 公路 内河 民 航 管道 里程 其中:电气化里程 里程 其中:国际航线 1952 2.29 12.67 9.5 1.31 0.51 1957 2.67 25.46 14.41 2.64 0.43 1962 3.46 0.01 46.35 16.19 3.53 0.44 0.02 1965 3.64 0.01 51.45 15.77 3.94 0.45 0.04 1970 4.1 0.03 63.67 14.84 4.06 0.44 0.12 1975 4.6 0.07 78.36 13.56 8.42 3.71 0.53 1978 4.86

5、0.1 89.02 13.6 14.89 5.53 0.83 1980 4.99 0.17 88.33 10.85 19.53 8.12 0.87 1985 5.21 0.42 94.24 10.91 27.72 10.6 1.17 1986 5.25 0.44 96.28 10.94 32.43 10.76 1.3 1987 5.26 0.46 98.22 10.98 38.91 14.89 1.38 1988 5.28 0.57 99.96 10.94 37.38 12.83 1.43 1989 5.32 0.64 101.43 10.9 47.19 16.64 1.51 1990 5.3

6、4 0.69 102.83 10.92 50.68 16.64 1.59 1991 5.34 0.78 104.11 10.97 55.91 17.74 1.62 1992 5.36 0.84 105.67 10.97 83.66 30.3 1.59 1993 5.38 0.89 108.35 11.02 96.08 27.87 1.64 1994 5.4 0.9 111.78 10.27 104.56 35.19 1.68 1995 5.46 0.97 115.7 11.06 112.9 34.82 1.72 1996 5.67 1.01 118.58 11.08 116.65 38.63

7、1.93 1997 5.76 1.2 122.64 10.98 142.5 50.44 2.04 1998 5.76 1.3 127.85 11.03 150.58 50.44 2.31 1999 5.79 1.4 135.17 11.65 152.22 52.33 2.4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沿海主要港口泊位达到1686个,其中万吨级码头泊位为490个,码头长度达到196281米;内河主要港口泊位达到7908个,其中万吨级码头泊位为52个,码头长度达到326350米。 表2 我国港口码头泊位数(1999年底)名称 总 计 生 产 用 非 生 产 用 码头长度 泊位个数 码头长度 泊位个数

8、 码头长度 泊位个数 (米) (个) 其中:万吨级(个) (米) (个) 其中:万吨级(个) (米) (个) 沿海港口码头总计 196281 1686 490 173929 1392 490 22352 294 内河港口码头总计 326350 7908 52 321763 7826 52 4587 82 资料来源:交通部网站运输装备方面,到1999年底,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14480台、34535辆和436236辆,分别比1949年增长2.6倍、7.7倍和8.4倍;民用汽车达到1453万辆,增长284倍;民用轮驳船24万艘、4789万净载重吨,分别增长4倍和128倍。 运输总量方面,到

9、1999年底,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39亿人,比1949年增长100倍;旅客周转量达到11300亿人公里,增长72倍;货物周转量40496亿吨公里,增长157倍。运输总量规模的扩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1 1952-1999年我国客货运输量图2 1952-1999年我国客货周转量2、质量水平大幅提高 铁路运输方面,国家铁路的复线率由1949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36.1%,内燃机率由1970年的3.2%提高到1999年63.6%,电气化率由1970年的0.7%提高到1999年的24.2%;铁路机车中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已占机车总数的93%,而在解放初期至80年代一直作为主要

10、车种的蒸汽机车已下降到7%。公路运输方面,到1999年底,公路总里程中,二级以上公路已占12.5%,高级、次高级路面已占40.9%,尤其高速公路达到11605公里。水路运输方面,1999年,内河航道中,水深1米里程已达6万公里;沿海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已达490个,内河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已达52个。 表3 我国运输线路质量指 标 1978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1999年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48618 53378 54616 57584 57923 其中:复线里程(公里) 7630 13024 16909 19673 20925 复线里程比重(%) 15.7 24.4 31 34

11、.2 36.1 其中:自动闭塞里程(公里) 5981 10370 12910 21042 17969.4 自动闭塞里程比重(%) 12.3 19.4 23.6 36.5 31 公路线路里程(公里) 890236 1028348 1157009 1278474 1351691 其中:有路面里程(公里) 651068 883464 1043390 1190086 1268393 有路面里程比重(%) 73.1 85.9 90.2 93.1 93.8 内河航道里程(公里) 135952 109192 110562 110263 116504 其中:水深一米以上(公里) 57408 60358 643

12、23 66682 水深一米以上比重(%) 42.2 55.4 58.2 60.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3、运输结构明显改善 运输结构具有多种表征形式,其中各种运输方式客货运输量构成是运输结构的最终反映。建国初期我国客货运输是铁路为主,铁路客、货周转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货总周转量的84%和71%,公路旅客周转量仅占5%,水路货物周转量仅占25%;1989年公路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超过铁路,1988年水路货物周转量所占比重超过铁路;到1999年公路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上升到55%,水路货物周转量所占比重上升到53%,而铁路客、货周转量所占比重分别下降到36%和31%。经过50年的调整和优化,各种运输方

13、式依其技术经济特性各展所长、互补所短,使得综合运输体系的结构遵循客观规律,在全让会范围内朝着更加有效地配置运输资源的方向不断改善。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一)到2000年末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综合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 1、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

14、,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九五”期间,公路建设完成投资8974亿元,比“八五”增加了3倍。五年新增公路24万公里,超出原计划15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1.3万公里。到2000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超过140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4.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位。 沿海港口建设取得进展。“九五”期间沿海港口建设共完成投资416亿元,建设中级以上泊位130个,其中深水泊位97个,新增吞吐能力1.9亿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848万标准箱。 内河航道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九五”内河建设共完成投资231亿元,整治内河航道4151公里,其中三级以上航道1140公里,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