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5230066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温景文 。 一、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 特别是对于中国顺利度过人均G D P l 0 0 0 美元这一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从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依赖型向内需驱动型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和政府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要求总目标,这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也是一项十分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有关数据显 示,当前我国农业人才总量仅为全国人才总数

2、的2 ,在全国5 61 4 7 9 万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 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只占0 3 8 ;农业部相关资料报道,我国农村每万亩耕地仅有0 8 个技术人 员,每万名劳动力仅有0 6 个技术员;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 资料表明,我国4 9 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 3 ,而初中的仍占4 9 ,小 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 8 ,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 ;我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良品 种和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普及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我国每年有60 0 0 70 0 0 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其应用率仅为3 0 一4 0 ,远远低于发达

3、国家7 0 8 0 的应用 率,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至2 0 0 5 年为4 7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 5 左右。 国际经验证明:单纯依靠经济发展项目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基本状况, 唯有教育能够消除贫困,唯有教育能够改变农村,唯有教育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不 竭动力,也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这对教育特别是农业高职 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业高职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三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功能,即培养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 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

4、面发展的高技术、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二是科技创薪的功能, 即通过科研,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农业高职教育的关键素质;三是社会服务功能,即通过人才培 养、技术创新、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方式服务于区域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功能赋予责 任,农业高职教育的上述功能使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其必然的责任和使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职教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应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水平可持续转移、农村民主化进程与文化建 设、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农村全民素质提高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方向 第一,农业高层次人才

5、培养培训服务。包括为普通教育培养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村 专题论坛论文 组织骨干、科技带头人培训等服务内容。 第二,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即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实用科 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实现生产增长、农民增收。这种科技服务的目标应指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 的现代农业技术和技能。 第三,产业孵化与示范服务。要把高职院校人才、技术的优势与区域经济的天然优势结合起 来,通过技术与市场的指导,通过教科农结合,通过高职院校在涉农企业与区域经济间的引联,推 进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突破一般的技术服务局限,推动农村中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 农村经济的现代品位。 第四,农村劳动

6、力高水平转移培训服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面向广大农村富 余劳动力,以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从一产向外 域转移。着眼于培训高技术和高技能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例如高级职业技师和经纪人,等等。 第五,农村发展战略咨询服务。农业高职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不应只停留在科学与技 术层面,还应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协助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管部门,制定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经 济、社会发展战略,例如关于新农村环境建设布局远景规划、新农村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等 等,这将有利于把新农村的眼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农业、农民的短期利益与长期 利益结合起来,从而

7、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农村文化建设辐射服务。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中国农村的落后归根到底 是文化的落后。迄今,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更多地体现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无论是中职、高 职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方面还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农业高职教育 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辐射活动,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构建乡风 文明、遵纪守法、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二、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 更新办学理念,坚定服务宗旨 农业高职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在服务新农村建 设中无可替代的作为,壮大自己,塑造

8、形象,散发魅力;高职院校要主动进取,积极发展与涉农企 业间的文化交流,参与发展研讨,增进彼此的认识和理解,使学校和企业都能具有更长远的战略 眼光,把彼此的未来命运密切地关联起来。 2 拓展服务层面,充分发挥功能 农业高职院校在培养、培训大批“三农”人才并通过科技推广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新农村建设者的科教兴农意识、经营管理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民主法制 等意识,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服 务新农村建设的层面要从较为单一的物质文明建设,拓展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 重,充分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与和谐

9、发展观。 3 发掘内在潜能,增进服务实效 一是要以提高“三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归结点,合理利用资金、资源,将各式 各样的“形象工程”变得名副其实,真正发挥示范效应,推动生产力发展。 二是要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对各类推广项目、示 强教改加强科研提高质量 范项目、培训项目保持长期的、跟踪性的指导和配套服务,并与时俱进地加以改进,要把这些技术 先进的、效益很高的项目变成引导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燎原之火,防止朝三暮四、浅尝辄止 型的“服务”。 三是要在与行业、企业联合或合作中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双方在科研、资金、 技术、人才、生产、经营、管

10、理等方面的深度参与、合作,提高双方对合作项目的关切度,用学校与 行业、企业间紧密的融合共生替代表面形式的松散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或合作。 四是要将服务功能由一产的产中向产前产后拓展、由一产向农业和农村中二、三产业拓展, 推动农科教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这既是“三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需要,也是推进农村 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提高“三农”的长远战略眼光的需要。 4 提高服务素质,释放更大能量 一是深刻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打破职业教育的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在强调就业能 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有良好 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既可

11、以避免教育的唯“工具性”倾向,又有利于保障高职毕业生因具有 良好的素质而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二是要改革农业高职院校一些过于陈旧的专业结构,根据“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市场 驱动”来合理论证、开发新的专业,保留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传统专业,并使之与现代农业科技 紧密结合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是必须加强农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具有适合本区域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 化和组织制度文化,并将企业文化的精髓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动校园文化企业化。 四是必须在强调“双师型”师资建设过程中走出片面追求高学历师资的误区,以专业教师到 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千方百计增加农业高职院校师

12、资的行业背景,积累、丰富其工程实践的直接 经验。 五是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科研资源优势,鼓励科研人员不断研发新的科技成果,并致力于向 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既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资本,也是学校立足于教育之林的资本。 六是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成立诸如“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也要充分 发挥全国农林牧专业协作委员会的交流功能,密切关注“三农”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 学校和政府部门适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调整提供科学的参考。 5 致力模式创新,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要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积极探 索创新诸如“校企合一”、“半工半读”、“教学班

13、进村”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 融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其机制。 二是要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创新面向“三农”的培训服务方式,将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结合 起来,将有偿、无偿培训和有偿、无偿指导结合起来,将近距离、面对面的培训、指导与远程的网络 培训、指导、咨询结合起来。 三是要在办学资格考查的基础上鼓励、支持民办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在招生、就业、学历及 资格认证等一切方面给其与公办高职教育同样的地位,形成为国家培养大量职业技术人才的立 体模式。 四是积极创造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模式,与各级政府共同成立村容、乡风建设研究与指导 专题论坛论文 机构,负责考察、研究、制定不同区域农村市容规划

14、、乡风文明建设项目与方案优化并参与实施; 指导、组织有利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公益活动和多载体的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帮助区域农 村创办乡风文明示范村,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 范化。 五是创新乡村政治文明建设服务模式,通过开发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完善乡村干部培训班模 式,直接培养德法兼治、知人善任、管理民主的优秀乡村干部;探索优秀师资兼职乡村政府干部模 式,不断渗透、强化乡村政治文明意识,指导民主管理行为;建议和协助基层政府创建由退休老干 部、老教师、老党员、致富能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村人大”,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形 成对村两委事实上的权力制

15、约和监督,形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和谐的政治文明 秩序。 6 完善教育评价,引领办学航向 健全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充分体现出农业高职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主要 功能。要在原来的以投入、规模、师资、基地、专业、课程等软硬件建设水平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 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中,加人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这一指标,且作为核心评 价指标。也就是说,社会效益是办学效益和水平的最终体现。只有软硬件建设得好,为新农村建 设服务的贡献又突出,才堪称“优秀”或“卓越”。是否有利于发展“三农”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 增强“三农”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推进农村小康水平应该成为判断农业高职院

16、校办学是非得 失的根本标准。 发挥农业职业院校作用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高 明 当前全党全社会正在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二十字”方针和内容大力推进这一建设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是各级政府的 重任,也是全社会性的,其中也包括我们各农业职业院校的重任,都需要参与到其中。但这里要 有二个定位。一个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首先明确,在具体的建设内容中,大力发展 农业生产力是首要的问题。现在农村传统的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低效率的生产能力是制 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如:农田水利建设、农机 化建设、良种化建设、土壤肥力建设等) 才能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个是:作为参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