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学案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5205714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湖北省鄂州市燕矶镇燕矶中学 汪自英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你认为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

2、,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教学过程1议论文小知识(1)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 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

3、证、道理论证。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通读课文,回答问题。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结构:分总。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

4、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

5、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答应人办一件

6、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7、,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曾子还说哩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1论证思路严谨。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最苦与最乐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