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5196941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5 河中石兽 导学案教材简析河中石兽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学习重点 能自主翻译课文内容。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2、。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并悟出道理。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圮(p) 募(m) 棹(zho) 柿(fi) 湮(yn) 啮(ni) 溯(s) 欤(y)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自学指导

3、(二)合作与探究(一)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二)疏通文意1.利用注释或使用工具书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5)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6)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8)如是再啮(这样)(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10)但知其一(只)(11)盖石性坚重(表猜测,大概)(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13)以为顺流下矣(认为)(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2.教师引导学生归类整理文言

4、字词。(1)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读gn)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2)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之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如其言(介词,按照)3.重点引导点拨,指导学生翻译重点句子。(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交流点拨

5、】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交流点拨】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三)背诵全文。四、拓展延伸。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写贺词,已是特别

6、看的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新课: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的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

7、答案。二、预学检测,整体感知1、你会读吗? 河干(gn) 圮( p ) 棹 ( zho) 曳 ( y ) 铁钯(p ) 木杮(fi ) 湮 ( yn ) 啮( ni ) 臆 y 欤( y ) 2、你会写吗?“木杮”的“杮”字有 画。3、你理解了吗?(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文中义: 今义:与“湿”相对;做)(2)阅十余岁(文中义: 今义:读)(3)尔辈不能究物理(文中义: 今义:一门学科)(4)求之下流,固颠(文中义: 今义:坚固牢固)4、你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三、互学探究,披文入情读通一篇文章:1、点名试读无标点文

8、章河中石兽。2、小组分角色朗读:(1)小组自行分工;(2)试读;(3)角色朗读展示;(4)指导读出感情(注意节奏和语气)。【重点体会“笑”的意味】文中提到哪些人的几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你能读出其中的韵味吗?【交流点拨】讲学家的笑是嘲笑,是自以为是的骄傲的笑。老河兵的笑是一种胸有成竹、淡定包容的笑。 读懂一个故事: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寻找石兽?他们各自寻找的地点和结果是怎样的?(2)独立填表(见投影) 2、积极思考,个人展示。明白一个道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交流点拨】寺僧: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9、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你认为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代表生活中的哪类人?结合他们的实际谈一谈。【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3)读完本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分享】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

10、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所以,我们要牢记“实践出真知”!四、畅谈收获,检测评学 1、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随堂检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船桨)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3)翻译下列句子。(2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3、拓展延伸:课外积累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附:板书设计寺僧求之下流寻而无迹河中石兽讲学家求之地中“确论”但败 老河工求于上游果得其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