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519692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2011级1班 指导老师:摘要:2006年,我国的农业部门使用了总劳动者的43%,生产的产值却只占GDP的11.8%;非农部门使用了57%的劳动力却创造了88.2%的GDP,这种二元结构带来了劳动力就业的转换滞后于产值的转换,导致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城镇化发展滞后,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本文以绵阳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Analysis of

2、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SichuanMianyangAbstract:In 2006,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use the total workers 43%, production value is only 11.8% of GDP,Th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uses 57% of the labour force has created 88.2% GDP,The two element structure brou

3、ght conversion employment lags behind the output, resulting in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re are a lot of surplus labor.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takes Mianyang ci

4、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Mianyang,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Mianyang.Keywords:Mianyang city, Ru

5、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ring problems1 研究的目的和背景1.1 研究背景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规模开始逐年缩减,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产业劳动力的数量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非农产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依然庞大,如何持续、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有序

6、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1.2 研究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仅是农民的问题,它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绵阳市是四川农村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将绵阳市作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例子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消除贫困起着积极的作用。农民收入低使得他们进城务工来改善现状,同

7、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富裕了自己,而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带动了区域整体的脱贫步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填补了城镇部分劳动力岗位的空缺,在城市中,农民工做的都是脏、苦、累的工作。一些农民工通过自己劳动积累资金,在城市站住脚,成功从农民转变为市民,减少了农业人口,扩张了城镇化的规模,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本文立足于绵阳市现实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强研究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有利于找出影响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通过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利于绵阳市农村剩余

8、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指导,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借鉴国外经验,针对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办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对促进绵阳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2.1 相关概念2.1.1 劳动者和劳动力 劳动者具体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劳动者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实际统计中,考虑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的指标有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

9、源总数。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当中的各个经济部门,包括农业、农村的运输业、服务业、工业、商业等部门吸收不了的多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刘易斯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如果从传统部门中抽出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没有降低农业总含量,那么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本文研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外出务工的农民群体。2.1.3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既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地区、产业和职业之间

10、的流动,这种流动并没有改变其农民身份。农村劳动力的自身流动,不仅可以提高收入,而且还可以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本在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变为城镇居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一个经常的现象,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通过农村劳动力流动,实现“职业上的转移”,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是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真正意义上的农村

11、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的的产业的流动和再就业,最终实现农民身份以及职业的非农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直观的体现出来: 一是拥有城市户口;二是在城市具有稳定的居住条件;三是脱离农业从事非农产业。 2.2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起步都较早,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外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Petty, W.,1690)、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1、大卫李嘉图(D. Ricardo,1817)和李斯特(F.List,1841)都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劳动力流动或配置问题。而兴起于第二次世界

12、大战后的发展经济学则全面建立了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理论框架,刘易斯(W.A.Lewis,1954)2、费景汉和拉尼斯(C.H.Fei, & G.Rains,1961)、乔根森(D.W.Jorgenson,1961)、库兹涅茨(S.Kuznets,1966)、托达罗(H.O.Todaro,1969)、哈里斯(J.R.Harris,1970)、钱纳里(H.Chenery,1975)3、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1976)、斯塔克(Stark,1991)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劳动力转移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较经典的理论。2.2.1 推拉理论 经济学家莱文斯坦(E G Ravenstein,1

13、885)在人口转移规律(The laws of Migration)一文提出,人口转移容易受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起主要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4。后来这一理论发展为“推-拉”理论,“推力”是指使劳动力离开原居住地的负因素,它可以是战争、动乱、天灾、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某地区具有普遍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遇的意外或不幸。“推力”是使劳动力流向某地的正因素,它可以是城市较好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待遇以及较好的气候条件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这两个因素同时作用、影响的结果。2.2.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在1954年其经典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通过部门

14、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解释了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口流动规律,并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5该模型将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视为劳动力平衡机制,它能使劳动力由劳动力过剩部门向劳动力不足部门转移,从而实现工资或收入的均等。该模型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从部门分析的角度来分析人口流动;二是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刘易斯的模型也有许多缺陷,刘易斯对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定以及模型中对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的忽视都为人们所诟病。2.2.3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农业部门除了能够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之外,还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产品的支持。6他们认为,农业部门的劳动转移,首先应

15、当是将劳动边际生产率为0的那部分劳动者先转移出来,然后再是将边际生产率大于0但小于平均收入部分的劳动力转移出来。拉尼斯和费景汉还认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虽然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有农业部门生产率的增加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均衡增长。虽然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进行了修正,但是仍旧停留在农业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的假设上,并且假设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剩下劳动力工资不变也与现实不符。2.3 国内文献综述 同国外相比,我国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政府长期采用严格限制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这一时期,农业

16、剩余劳动力研究几乎无人问津。进入80年代后,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只是一些零散的分析或观点,能称得上理论的,或者说能被广泛接受的仅仅有两个:一个是张培刚的农业的工业化理论,另一个是陈吉元的三元经济理论。张培刚在其名著农业与工业化一文中,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其中农业国与工业化的理论框架,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7陈吉元、胡必亮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工业经济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和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另一支独立的力量,由此构成了我国三元经济结构的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