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成果介绍-20090224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193049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成果介绍-20090224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成果介绍-20090224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成果介绍-20090224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成果介绍-20090224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成果介绍-20090224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成果介绍-2009022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成果介绍-20090224(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成果介绍一、农网规划设计1 A、B、C三类典型供电模式技术原理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是符合我国农村特色的电网典型规划设计方案,从典型区域经济水平、供电需求出发,在电压等级匹配、供电半径优化、电网布局优化等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对电网结构、供电单元和电网装备等供电系统主要组成要素、要点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与该区域实际相适应的代表性供电方案。A、B、C三类区域划分标准:A类区域代表了经济发达、负荷密集、供电质量要求高及具有特殊供电需求的区域,如县城中心区、商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及经济发达乡(镇)、村等。B类区域代表了经济较发达、负荷相对密集、供电质量要求相对高的

2、区域,如一般县城区、周边郊区及经济相对发达乡(镇)、村等。C类区域代表了除A、B类区域外的其它区域,其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负荷密度低、对供电质量要求不高,如一般性乡(镇)、村等。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有A、B、C三类,每类又按电压等级分为典型区域低压、中压和高压供电模式,及按行政区分为县、乡、村供电模式,共计有64种。A类典型供电模式23种,其中低压(村) 供电模式6种、中压供电模式8种、高压供电模式3种,县、乡供电模式6种;B类典型供电模式21种,其中低压(村)和中压供电模式各6种,高压供电模式3种,县、乡供电模式6种;C类典型供电模式20种,其中低压供电模式5种、中压供电模式6种、高压供电模

3、式3种,县、乡供电模式6种。每种典型供电模式由适用条件和模式配置两部分组成。适用条件给定了主导产业、区域概况、负荷等;模式配置则界定了供电系统的电网接线、无功补偿、导线选择、自动化配置模式、供用电安全措施等各主要组成要素。特点及适用范围符合我国农村电网实际特点,实现供电方案模式化、标准化,满足东、中、西部不同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的建设需求,适用于指导新农村电网规划设计。查新国电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报告编号:2008-0427,2008-08-12应用示范及推广应用,如表1所示。表1 电气化示范村建设模式示范及推广应用统计表应用范围应用类型各种模式示范村建设数量(个)模式A模式B模式C合计8个示

4、范县典型应用85518示范应用17513723054226个网省公司推广应用32453755329610296“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在5省8县542个供用电示范村建设中应用,居民端电压合格率平均提高了3.63个百分点,低压线损率平均降低了3.41个百分点,人均年生活用电量平均增长率为14.75%。“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已在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实施,在26个网省公司10296个电气化村推广应用,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效果显著。2新农村变电站典型建设模式技术原理遵循“两型一化”原则,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水平及负荷水平的差异性,提供县城规划区、工业园区、其它城乡地区三类功能区块的22种变电站/

5、开闭所典型建设模式及技术选择原则。特点及适用条件满足农网差异化供电需求,具有结构紧凑、维护方便、节约占地、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应用陕西户县35kV太平变电站、人民路开闭所、安徽肥西110kV烟墩变电站3 35kV小型集成式变电站技术原理农村紧凑型集成化变电站是指具有模块化、工厂化、标准化、节能型、智能化、免维护特点的农村终端变电站。变电站根据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建设原则进行设计,为线路变压器组接线方式,单台主变压器容量在6300kVA及以下的35、66kV县及县级市以下地区变电站,主要采用户外敞开式布置。接线简单,保护简化,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建设速度快,占地面积小。传统的农村35kV变电站一

6、般按照双线双变、10kV线路呈放射式的传统模式建设,供电可靠性不高、灵活性差;还存在占用地面积大、资金投入多、设备的日常维护量大、施工周期长等缺欠。农村紧凑型集成化变电站的建设方案,是在总结国内外变电站设计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与过去建设的常规变电站和简陋变电站有明显区别。无论是主接线方式、设备配置及选型、总体布置还是保护方式,都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主要有两种方式:(1)全户外式变电站。即变电站一次、二次设备全户外式布置;采用模块化钢构架或箱式结构。(2)半户外式变电站。即变电站一次设备户外布置,采用模块化钢构架或箱式结构;二次设备布置在户内,变电站保留一定面积的建筑物。特点及适用范围可有效

7、完成电压调整、潮流(电力系统中各节点和支路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流向及分布)控制以及输配电线路和主要电工设备的保护。强化了配电网的环网联络,有利于自动化水平的发挥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的提高。适用于各类35kV变电所建设,能够推动新农村变电站向小型化、智能化发展。应用陕西省户县35kV太平变电站静态投资约405万元,占地691平方米,投资及占地分别占35kV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2005年版)A2方案的79.7和40。设备全部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10kV设备集成于SF6成套装置中,现场直接安装,工作量小,安装工期仅为8天。4 集成化封闭式开闭所技术原理集成化封闭式开闭所采用小型化SF6绝

8、缘成套供电单元设备,将所有的一次带电部分(断路器、母线等)封闭在SF6气室中,具有可靠的机械联锁,配备电动操作,可实现遥信、遥控等功能。10kV双电源通过地下电缆进线方式引入;母线连接采用电缆方式;真空开关采用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集中组屏方式;箱壳采用新型隔热阻燃环保材料和不锈钢密封焊接技术。采用紧凑型充气开关柜技术、绝缘电缆技术、低压模块化技术、综合自动化技术等,实现无人值班和达到“四遥”的功能。特点及适用范围可实现10kV配电线路分段、各分支线路控制等功能,解决高压变电所中配电出线开关柜数量不足、出线走廊受限,相同路径的电缆条数过多等问题。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活住

9、宅小区、城市绿化带等10kV接线集中的用电区域。应用陕西省户县人民路开闭所采用户外箱式环网柜结构,单列布置,静态投资281万元,占地42.2平方米,投资及占地分别约占10kV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配电工程分册同类型KB4方案的74和78。全所设备全部采用工厂预装式生产,建设周期92天,现场安装周期仅为4天。二、农网装备技术1 10kV永磁柱上真空断路器技术原理ZW32-12/D1250-20型户外永磁机构真空断路器是一种新型复合绝缘的真空断路器,可有效承载分、合系统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断路器采用永磁操动机构及电子控制系统,可动部件少、动作稳定可靠;采用自主创新技术提高线圈磁场对动铁芯动

10、态反应能力,显著提高了永磁机构的分闸速度和开断性能;采用整体布局,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单元尺寸小、重量轻、便于柱上安装。特点及适用范围主要用于电力系统中开断与关合负荷电流、过载电流及短路电流,配置电流互感器和配智能控制单元可实现智能控制功能;适用于城乡电网线路或配电系统户外变电站中。专利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线圈磁场对动铁芯动态反应能力的方法和装置(200810106052.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提高线圈磁场对动铁芯动态反应能力的永磁机构(200820080435.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永磁机构手动分闸装置(200820080146.1)测试高压开关及直流电源质检站,(K)2005-297鉴定北京

11、电器电材行业协会 京电鉴字2007第005号应用安徽阜阳、河北唐县2 10kV气箱式环网柜技术原理HXGN-12系列气箱式环网柜是一种SF6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由断路器单元、断路器加隔离开关、负荷开关单元、负荷开关加熔断器组合电器单元四大类组成,可实现各种功能单元之间的可任意组合扩展;断路器单元采用具有自主创新技术、且可直接测量和快速调整的弹簧超行程装置,设备性能更加稳定可靠。特点及适用范围主要用于环网配电,多回路配电柜可扩大供电对象及保护范围;适用于城乡配电网及工矿企业、油田、城市建筑、生活小区等区域的预装式变电站或开闭所。专利发明专利:一种弹簧超行程装置(编号:200810105713.9)

1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弹簧超行程装置(编号: 200820080337.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面开启的设备箱(编号:200820108310.5)测试高压开关及直流电源质检站,(K)2005-282鉴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京)科鉴字(2007)第006号应用河北、安徽、河南、宁夏三、农网节能技术1 农网综合节能技术技术原理农村电网综合节能技术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有机结合线损分析与管理、优化电网结构、经济运行、无功优化补偿、节能设备应用、需求侧管理等多种节能技术,构成综合节能降损成套系统,达到整体节能的目的。在管理节能方面,线损在线分析与管理技术实现了在线模拟定量分析线损构成、各级线损统计分

13、析、面向各管理层的双向线损指标管理、预测综合降损效果等功能,为确定有效降损措施、改善线损管理脱节现象提供了技术手段。在优化电网结构方面,强化配电网环网联络,发挥电源点相互支援的能力,合理采用单相配电方式,实现高压分散配电,可有效缩短中低压供电半径,降低电网损耗。在运行节能方面,采用电网经济运行技术,确定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及配电网经济运行方式;采用农网全网无功优化与控制技术、合理选用无功优化补偿模式,实现无功补偿运行优化,可有效降低线损、改善电压质量。在设备节能方面,采用S11及以上、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调容变压器等节能变压器,可直接降低变压器损耗;其中,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调容变压器的

14、应用可有效解决农网季节性负荷变化明显或轻载造成空载损耗高的问题。在需求侧节能方面,应用负荷管理等需求侧管理技术,基于负荷预测,通过移峰填谷协调电力供需平衡,挖掘需求侧潜力,优化配置供需资源,以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包括负荷预测和负荷监控与管理、分时电价机制、蓄冷蓄热技术等。电网损耗与设备、技术、管理等很多环节相关,综合应用降损技术,较单项降损技术应用,可更全面地解决降损问题,使降损效果更加显著。目前在农村电网中综合节能技术研究应用已逐步开展,以线损分析与管理为主线,以优化电网结构、经济运行技术、无功优化补偿技术、变压器节能技术为支撑的综合节能技术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

15、果。特点及适用范围有效提高农网节能降损水平,可广泛应用于县级以下农村电网的综合节能改造工程。应用山东临朐综合示范工程、陕西户县综合示范工程、陕西凤县综合示范工程建设了综合节能降损示范专项工程。在示范工程中,还分别应用了集束导线、单相变压器、调压器等新技术、新设备,取得了明显的降损效果,如表2所示。表2 综合节能示范工程建设效果示范工程综合线损率(%)10kV综合线损率(%)低压线损率(%)建设后降低百分点建设后降低百分点建设后降低百分点临朐4.350.411.930.099.650.11户县5.950.175.950.1710.321.18凤县2.232.292.230.529.20.272 农网一体化线损在线分析与管理系统技术原理提出了省市县乡一体化线损管理体系,提供一体化线损在线分析与管理系统平台,提出并实现了网络模拟定量分析线损构成的技术方法。以包含高、中、低压的全网、全电压等级的理论线损计算、统计线损计算和分压、分线、分所、分台区、分元件式线损为计算模式,实现农网各级线损的科学化计算;以对网络结构变化、线路经济运行、无功优化等因素对线损的影响程度判定为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