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170213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第一章 前言:关于文学理论的几个问题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是文艺学的分支。一般把文艺学分成三大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进行逻辑的研究,即揭示文学历史和现实发展变化的内外原因及逻辑。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文学

2、理论可以理解为一个时代对文学的基本看法。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些大范畴对文学的理解,中国古代有自己的线索、范畴和解释术语。春秋战国的“和序”文学观:周易艮六五中就曾提到“言有序”;尚书尧典中则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毛诗序阐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乐记的“和乐”思想,“礼辨异,乐和同”,“礼乐相济”,“声音之道与政通”。易传:“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修辞立诚”。儒家倾向于社会:孔子的“兴观群怨”,“思无邪”“温柔敦厚”,“文与质”道家倾向于自由:老子的“虚静”“自然”“平淡”“玄妙”“有无相生”;庄子的“自由”,“心斋”

3、,“以天合天”,“象罔”。汉代唯物论文学观:王充论衡中的唯物意识。魏晋的艺术自觉文学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顾恺之论画,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王弼的“得意忘象”,嵇康的“声无哀乐”,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宗炳的“澄怀味象”,谢赫的“气韵生动”,刘勰的“隐秀”“风骨”“神思”。唐代意境说文学观:意象和意境理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情境”、“物境”、“意境”理论)和皎然提出“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司空图进一步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见解。一般把意境视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宋代趣理论文学观:严羽的 “妙悟”说即“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兴趣”说,

4、“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明代人本论文学观: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论、公安派的性灵说。明清的世俗化文学观:金圣叹、脂砚斋等的小说评点;李渔的戏曲美学“能于浅出见才,方是文章高手”(闲情偶寄);园林美学等。古典的总结和近代的开端:王夫之的审美意象中心论和王国维的境界说(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乐天忧世;自由自然;感物抒情;中和理想。三、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线索1、晚清:梁启超的“新民说”和“文学救国论”;王国维的审美非功利思想;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

5、2、五四: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启蒙论;胡适的文学进化观;鲁迅的文学立人观;吴宓的文学中西融汇思想。3、20年代:社会功利论的革命文学观4、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左翼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5、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人民文学6、5060年代:社会主义人民文学7、70年代:政党政治文学8、80年代:人文主义文学9、90年代:市场化的文学10、今天:新媒介文学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基础社会政治基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哲学思想基础:马克思唯物论哲学、西方现代哲学文学创作基础:文学的多元化和边缘化五、新时期文学理论的整体特征1、丰富驳杂: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2、哲学性强:文学思想背后往

6、往受西方哲学观念的激发和影响3、力量强大:成为重要的社会解放力量4、西化色彩:受西方文艺观念影响较大5、文学自治:强调文学的本体性和研究者的主体性六、文学理论研究的文学之外的意义1、理解文学的需要2、世界的文学性统治:文学性对理论的渗透显得特别突出。众多社会科学理论本身因其理论谛视与文学性表达的完美结合而倍增魅力,而且这种文学性表达不仅成为一种外在的装饰,尤其是深入到理论思维与思想内涵之中,成为显示理论水准、理论生命力的重要标志。西方学界已注意到文学性对理论的这种渗透,卡勒揭示了文学性对20世纪的理论运动显著参与和文学性统治的事实:修辞装饰了理论话语。他说:“事实上文学胜利了:文学统治了学术领

7、域,尽管这种统治伪装成别的样子。”众所周知,经济学堪称“最硬的”社会科学,但有西方学者在列举了经济科学中大量的文学性事实之后说:“经济学家是不证自明的语言表演者,而对她的表演可以用文学批评家肯尼思?伯克的戏剧概念来予以讨论,或哲学家奥斯丁和约翰?西尔尼的语言哲学概念来讨论”,“经济科学家用了许多装备进行说服,就象一个大庭广众之上的演讲者”,“科学的最终产品科学论文是一种表演”。由是观之,经济科学中的文学性实则是一种煽情性,这也正好求证了“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力量也就在于它的激情”,“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潜在的作用就在于诱发情感”的论断。文学性对学术理论、思想的渗透成为当今主宰全球化浪潮的西方现代化

8、学术理论的生成时尚。3、诗性是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艺术契合人的审美天性(类似康德的先天原则、合目的性)4、理解文学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各种对世界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打算确定任何一个文明的空间或时间上的界限,我们就会发现美学上的标准是最可靠的。(汤因比:历史研究)文学是没有观念的智慧七、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艺理论包括作家、作品、读者和社会文化四个要素:作家论如传记批评、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等;作品论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读者论如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社会论如,如西马、女权、解构主义、后殖民批评等。卡冈的系统文艺观。认为,“艺术实际上应该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创作、科研(

9、理论)、批评、消费(鉴赏)等主体行为在内的一个共同活动系统。”(苏联 卡冈:美学与系统方法第1版,108页,背景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八、推荐阅读1、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文学外部和内部研究的结合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艺术的关系。认为作家的生活与作品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作家的思想、感情、观点、美德和罪恶不能与其笔下的主人公混为一体。文学作品是一个虚构世界,作者不能为这个世界中人物的生活态度负责。反对把文学作品看作哲学观念、社会观念的图解。文学有其自身的其他无法取代的价值。文学的内部研究:主张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结构,认为文

10、学作品由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部分、作品的特殊世界构成。文学研究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它的核心问题是要把“文学既作为艺术,又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表达”来研究。文学的本质在于它的想象性、虚构性与创造性,每一件文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好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丰富和广泛的审美价值,必然在自己的审美结构中包含一种或多种给当代和后世以高度满足的东西,能使人在阅读其深邃内涵的时候获得新意和审美快感。重要观点:文学意义具有累积效应: “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时代人的看法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亦即历代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36页) “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

11、的,又是历史的”。(37页) “无论是一出戏剧、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79页) 作品与作家、社会的关系: “作品中作家的个性只有在比喻下才是存在的”。(81页) “作家不仅受社会的影响,他也要影响社会。艺术不仅重现生活,而且也造就生活”。(110页) “审美实践不是基于一般社会实践之上:甚至它们并不是一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而是另一类型的社会实践,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00页) “文学的确不是社会进程的一种简单的反映,而是全部历史的精华、节略和概要。”(102页) “国家无法成功地创立一种既符合意识形态上的要求,又不失为一种

12、伟大艺术的文学”。(108页) “政治与社会的进程并非与美学进程必然一致:资产阶级掌握文学上的领导权远比掌握政权为早”。(109页) “我们有些文学名著与社会的关系很小,甚至没有关系;就文学理论而言,社会性的文学只是文学中的一种,而且并不是主要的一种。文学并不能代替社会学或政治学。文学有它自己的存在理由和目的。”(121页)2、吴宓的文学与人生旨在研究“文学与人生之精义及二者间之关系”,以诗与哲理为主,间及政治、道德、艺术、宗教中之重要问题。开列了中西文学阅读书目,至今部分可作参照。“使学生阅读每一聪明正直的男人和女人都应当阅读的某些基本好书”。我的知行标准:真情至理;我之人生态度:一多并在,

13、情智双修。通过文学研究人生,因为文学是“世界上表达出来的最佳思想和言论”(阿诺德语)。人文主义=个人之修养与完善。人生=物质的、智力的、道德的、精神的生活+私人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生活+外在的与内心的生活+世间的生活与出世间的生活。文学是人生的精髓。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作家对人生与宇宙的整体观念,而不是他对具体的某些人和事的判断。文学之功用: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情;谙习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化人而齐之);促进真正文明。结论:一切优秀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或者可以说一切优秀文学都是在引导人求真向善向美。)第二章 本体论

14、文学理论一、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本体论哲学:(17世纪前)。研究存在的本质。哲学的亚里士多德时代。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认识论哲学:(17-19世纪)。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哲学的笛卡尔时代。研究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语言论哲学:(19世纪末之后)研究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海德格尔指出,“语言是存在的揭示、澄明、到达”,“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就居住在这家中”。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限度意味着我的世界的限度”,“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方式”。 伽达默尔进一步认为“语言并非只是标志对象世界的符号系统”,“语言不是意识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之一”。他认为是语言揭示了

15、人与存在的关系,人也同时是语言中的存在。“可以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所有对存在的反思和哲学思辨都要在语言中进行,语言因而是比人揭示存在的行为更根本的存在。伽达默尔论证道:“语言并非只是一种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所拥有的装备,相反,以语言为基础,并在语言中得以表现的乃是:人拥有世界。对于人类来说,世界就是存在于那里的世界但世界的这种存在都是通过语言被把握的。这就是洪堡从另外的角度表述的命题的真正核心,即语言就是世界观。”这就是说,正是语言,创造了我们拥有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惟有人才拥有的世界,即一个因为有了语言才达成人与人之间共同理解的可能的世界。伽达默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是先于理解而本有的东西,在解释者(读者)的理解之前总是处于未定状态,向多种解释开放。作品的意义只能在理解中产生。因而先前追寻作品原意的整个方法论以及以原意确定作品客观性的标准全部失范了。但多元的解释中仍然存在着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就存在于与解释者的对话之中,存在于在历史运行中传释的语言之中。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释者也有他的精神世界,两个世界在对话中展开理解,产生了一个永远开放的可能的世界意义。这时,作品的世界不再限于它的文本的语言世界,解释者的世界也不限于其语言的前理解,解释者的世界进人了作品,而作品的世界进人了解释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