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盘活土地---加快j建设民富乡强新金山(1)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15522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商引资--盘活土地---加快j建设民富乡强新金山(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招商引资--盘活土地---加快j建设民富乡强新金山(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招商引资--盘活土地---加快j建设民富乡强新金山(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招商引资--盘活土地---加快j建设民富乡强新金山(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招商引资--盘活土地---加快j建设民富乡强新金山(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招商引资--盘活土地---加快j建设民富乡强新金山(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商引资--盘活土地---加快j建设民富乡强新金山(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招商引资 盘活土地 加快建设富民强乡的新金山浅谈甘谷县金山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甘谷县金山乡党委书记 刘伟(2011年11月10日)金山乡地处甘谷县东北部浅山区,与天水市麦积区五龙乡、秦安县千户乡相接壤,为甘谷县东大门。泾甘公路贯通六个村委,交通便利,商贸流通活跃,劳务输出优势明显。全乡总面积11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420亩,人均2.2亩,共辖30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193个村民小组,9355户43070人。近年来,金山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和乡党委确定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经济

2、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抓机遇、抓项目、抓落实、抓管理,经过全乡上下的努力,创举出了既保持水土流失,又扩建房地产开发;既有效引入房地产开发风险投资,又保证了投资者的利益回报;既通过土地流转引入业主规模经营,又通过科学的流转机制维护了农户既得利益的发展方式。这种一举三得的招商引资发展模式,被媒体称为“金山模式”,在“金山模式”的带动发展下,全乡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658元。下面我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效推广“金山模式”,加快富民强乡的改革实践,推动金山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浅谈一些自己的实践经验:一、合理

3、引进风险投资,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那么,金山要发展,首先就要发展小城镇,就要扩大镇区的面积;镇区要留住人,就要有产业带动。但是,金山地处西北干旱山区,镇区依山而建,呈台阶形,无宽阔地带,要发展小城镇建设无先天优势,只有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做大做强商贸流通这个产业,兴建专业性市场,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金山贸易,不断繁荣

4、市场经济,才能促进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着镇区建设用地不足及资金短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乡党委一班人集思广益、独辟蹊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决定回填治理镇区的两个大沟暨寺泉沟和倒回沟,以解决建设用地的问题,并通过招商引资,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寺泉沟位于金山镇区东南,紧靠泾甘公路旁,为渭河流域田家大沟一支流,沟底宽17米,上口宽近80米,坡体长250多米,由于雨水冲刷,造成沟边崖体塌方,山体滑坡,曾一度垮塌至泾甘公路旁边不足1米处,把镇区一分为二,对过往车辆和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乡党委、乡政府主动出击,成功引得风险投资160万元,回填垫

5、土14万立方米,治理了垂直高度45米、最大宽度80米的深沟,并对垫出的8亩土地,以150万元出让,等于乡上仅用10万元治理了深沟,不仅解决了市场建设的用地问题,并彻底解决了镇区的交通安全隐患。目前,倒回沟同样正在引资治理中。在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上,乡上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办法,引资1000万元,在寺泉沟综合治理垫出的土地上,建设了秀金山综合贸易市场,已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建成了商铺99间,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投资323.8万元建设了蔬菜瓜果和建材两个专业市场。在倒回沟综合治理后,我们也将在垫出的土地上引资建设畜禽交易市场和木材市场,通过

6、市场的建设和收益,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对镇区的基础设施、人行道、排水和亮化、绿化进行了建设,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系列的镇区开发建设中,乡政府积极尝试“谁治理、谁受益”的办法,由民营企业垫资进行治理和建设,既保持了水土流失,又扩建了房地产开发;既达到投资方风险投资有保障,又能弥补建设镇区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举多得,形成了“金山模式”的雏形。同时,我们还加强对镇区建管并举的管理措施,在全县乡镇中首次成立了镇区环卫队和综合执法中队,对镇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及交通秩序进行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彻底改变了多年来镇区脏乱差的现象和占路为市、占道经营、车辆拥挤、交通堵塞的现

7、象,为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金山打造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为富裕金山人民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二、盘活土地资源,奠定富民强乡基础在做大做强市场这个产业的同时,我们还不忘抓好其它支柱产业。金山乡的传统支柱产业是以“两路一线”为主的劳务建筑业。各类注册的以“两路一线”为主的劳务建筑企业全乡近200家。我们通过“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了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施强强联合,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务工经商,不断壮大民营经济的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8、。“带中间”就是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业主的发展,激励促动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每年我们组织输转劳务人员1万多人次,劳务输出业占到全乡经济总收入的65%左右。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金山乡的劳务输出业尽管发达,但随着劳务输出人员年龄的增长,最终要叶落归根,回到故土,劳务输出也不是长久之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既现实又严峻的问题。那么,如何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如何继续保持农民增收?又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土地上下功夫,只有调整种植结构,规模种植,农民才能增收。金山传统的种植业为优质白条党参,全乡种植面积达1.2万亩。但是,近几年,白条党参由于受市场的影响,既

9、费工,收益又不大,农民大多不愿种植,严重制约了全乡的发展。乡党委、乡政府通过广泛调查,科学论证,根据金山乡的地理位置,全乡2/3的面积,海拔在13001650米左右,全年降水量635毫米,昼夜温差大,适宜苹果种植的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决定搞规模化苹果种植,发展全乡经济。针对群众认识不足,缺乏苹果种植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做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才能带动全乡群众,大搞规模化、集约化苹果种植。面对资金不足的问题,乡党委、乡政府将小城镇建设中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农业产业化调整中,制定了走“科技先行,土地流转,业主承包,示范带动,规模建园,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乡上通过有选择地引进了经济上有实力、管理上有

10、能力的承包大户,搞大规模连片承包,发展土地流转,共流转土地3390多亩,发展优质苹果、核桃等产业。流转的土地,每年每亩按600斤小麦由业主在每年九月三十号前按当时市场小麦的价格现金支付给农户,并让本村农民优先在果园里打工挣现钱,以每亩30个工、每个工仅按40元计算,每亩需要1200元的务工费。这样,每亩地的纯收入就在1800元以上,使群众认识到土地流转不仅能够旱涝保收,而且能够就地务工,多渠道增收。同时,业主也通过多流转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效,实现了业主和农户双赢,营造了良好的连片带动效应。目前,全县北部山区金山乡的劳务输出老板和南部山区白家湾乡的果农到城里买楼房和独院的多,形成显明的对

11、比。并且,全县的苹果已实现了订单农业,价格很好。在做好大户承包带动的基础上,我们还尝试小客户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通过有针对性筛选一些承包小户允许以灵活、多元的形式利用土地,以50亩为基数进行小规模种植,也可以种养结合、发展现代集约式农业。在典型大户示范作用和片带效应的带动下,我们在适宜种植苹果的东西两梁、水家岔流域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进程,积极发展苹果产业一万多亩,拓宽了群众的增收路子。通过这种示范带动作用,让群众看到只有农业产业化调整,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共同积极参与苹果种植,短期内让全乡形成以苹果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实实在在让农民增效增收,为民富乡强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三、有效推广“金山模式”实现共同富裕发展金山模式的创建,为全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依照金山的资源状况和本地优势,不断探索,依据“金山模式”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借鸡下蛋,发展自己,金山乡的经济社会将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金山模式”的核心其实就是因地制宜、亲情招商、整合资源、大招商、招大商、积极动员金山籍的民营企业和有志于建设幸福金山的有识之士,合理引进风险投资资金,实施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各方利益成功进行土地流转,确保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富民强乡、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的。-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