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空洞研究进展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515045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臭氧空洞研究进展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臭氧空洞研究进展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臭氧空洞研究进展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臭氧空洞研究进展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臭氧空洞研究进展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臭氧空洞研究进展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臭氧空洞研究进展讲解(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环境保护学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 臭氧层空洞研究进展 与保护对策 课程名称: 环境保护学 学 院: 林学院 专 业: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年 级: 2011 学 号: 1109030094 学生姓名: 柏正刚 指导教师: 李秀君 2014年 6月 22日16目录摘 要3一、臭氧与臭氧层41.臭氧的成分42.臭氧的作用4二、臭氧层的破坏51.臭氧层的破坏52.臭氧层破坏的危害63.臭氧层破坏的有原因6三、臭氧空洞研究进展71.国内研究进展82.国外研究进展12四、臭氧层的保护121.保护现状132.未来治理及保护对策13参考文献15臭氧层空洞研究进展与保护对策柏正刚(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州贵阳 5

2、50000)摘 要:臭氧层是指大气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它的存在对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的健康生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大量使用ODS, 使得臭氧层被大量消耗, 进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本文就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空洞的研究进展作综述,并提出相关保护与治理对策。关键词:臭氧层;空洞;ODS;保护对策随着工农业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污染。近三十年来, 人们逐步认识到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正在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由于臭氧层破坏已经成为当今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引起了

3、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各国政府及科学家们正不断地研究探索保护臭氧层的方法。1895年10月,英像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上空出现一个巨大的“空洞”。1988年科科学家们确认这个“空洞”是由于 各种氟氯烃化合物排放积聚所致。在北半球也发现臭氧含量降低了 3%左右。臭氧层耗减速度如此之快,将给人类带来具大的灾难。一、 臭氧与臭氧层臭氧(O3)是氧气(O2)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存在于地球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中【1】。对流层中的臭氧对人类和生物环境都是有害的,但其含量甚微。90% 的臭氧集中在平流层里, 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有效地吸收了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紫外线, 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由于平流层中含有绝大多

4、数的臭氧并且这些臭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而平流层又被称为臭氧层【2】 1.臭氧的成分臭氧层主要由臭氧构成,臭氧由三个氧原子构成。臭氧的分子式为O3,是构成地球大气若干种气体中的一种有臭味、常温下为浅蓝色的气体,也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强氧化剂,现代生活中常用于消毒、洗涤等。臭氧是构成地球大气层数十种气体中的一种微量气体,总含量还不到地球大气分子数的百万分之一。2.臭氧的作用虽然紫外辐射只占太阳总发射能量的5% 左右, 但是它对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危害性。而且能量越高, 危害越大。臭氧层对紫外线有着极强的吸收作用, 能够吸收99%的高强度紫外线, 从而阻挡了紫外线伤害人类及生存环境。因而, 臭氧的存在

5、对于地球上生物是至关重要的。有人形象地把臭氧层比喻为地球的保护伞。二、臭氧层的破坏美、日、英、俄等国家科学家联合观察发现, 在北极上空臭氧层已形成面积约为南极臭氧空洞三分之一的北极臭氧空洞。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家观测也发现, 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以每十年2.7%的速度减少, 已经成为大气中第三个臭氧空洞。1.臭氧层的破坏20世纪30年代, 含氟的制冷剂发明后,在美国进入商业化生产, 前苏联、日本和欧洲各国也不甘落后, 氟利昂的应用范围也由制冷剂扩展到发泡剂和气雾剂, 其产量也与日剧增。到 1986 年, 全球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ODS) 的年消耗量高达 100 多万吨。由于大量生产和使用

6、 ODS, 臭氧层已受到严重的破坏, 局部地区还出现了臭氧层空洞。美国宇航局观测的资料表明, 自1969年以来,全球除赤道以外,所有地区臭氧层中臭氧的含量减少了3% 5%, 全球臭氧层都已受到损坏。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南极臭氧层已出现了空洞。此外,北极、青藏高原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欧洲和其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层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臭氧层空洞的深度和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出现的时间也在不断延长。1995 年, 臭氧层空洞的发生期为77天;1998年,则持续了100天, 而且臭氧层空洞的面积比 1997年增大了15% 。2000年1月22日, 世界各地的 350 多

7、位科学家, 聚集到瑞典北部进行一项臭氧层空洞研究。科学家们认为, 去年年底和今年1月的严寒, 已经使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变薄。研究表明, 平流层中高浓度的破坏臭氧层物质, 在不正常的低温作用下, 可使原有的臭氧层空洞变大。在过去的岁月里,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每十年就要减少 3% 。2.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被大量耗损后, 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 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 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极为不利。试验证明, 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眼晶体,引发白内障、眼晶体变形。据分析, 平流层的臭氧减少 10% , 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6%8% , 因白内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 1015 万人。紫外线

8、的增加还会诱发呼吸道疾病、巴塞尔皮肤瘤、鳞状皮肤瘤和恶性黑瘤。臭氧浓度下降 10%, 恶性皮肤瘤的发病率将增加 26%。此外, 皮肤的免疫功能也会因紫外线的强烈辐射而受损伤, 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大大降低, 大量疾病会乘虚而入。强烈的紫外辐射还会加快人体皮肤的老化速度。臭氧层被破坏后, 地球上的植物也同样难以幸免。近十几年来, 人们对 200 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线照射的试验, 发现有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感性。一般来敏感性,一般来说, 紫外辐射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 因而减少了吸收阳光的有效面积, 进而削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大豆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 紫外辐射会使其更容易受到杂草和病虫

9、害的损害。据估计, 臭氧层厚度减少 25%,可使大豆减产20% 25%【3】。紫外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同时, 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 使油漆褪色等。1943年,1955年和1970 年, 在洛杉矶先197年在洛杉矶先后出现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就是由于汽油燃烧后产生碳氢化合物等在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的, 使该市大多数市民患了红眼病和头疼病。科学家指出, 除去上述已经确定的危害外,臭氧层破坏产生的其它不良影响尚在研究之中。由于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 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破坏都会引起难坏都会引起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3.臭氧层破坏的有因破坏臭氧层

10、的元凶是氯氟烃、溴氟烷烃以及氮氧化物。氯氟烃, 即氟里昂( CFCs) , 主要应用于泡沫塑料、护发摩丝、灭火剂、杀虫剂、致冷剂 的生产中;溴氟烷烃,即哈龙( Halons),主要用作灭火剂。氯氟烃气体和溴氟烷烃气体一但被释放, 就会慢慢上升到地球大气圈的平流层中【4】。在那里, 紫外线会把氯氟烃和溴氟烷烃中的氯原子及溴原子分解出来, 氯原子和溴原子再把臭氧分子中的二个氧原子夺去, 使臭氧分子变成氧原子, 从而使其丧失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在臭氧层中, 氧原子(O)、氧分子(O2)和臭氧分子(O3)之间存在一个动态平衡,臭氧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极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在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质及

11、其他活性基团存在的条件下, 此平衡将被打破, 平衡向臭氧分解的方向移动。 由于 CFCS和Halons物质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因而在大气同温层中很容易聚集起来,其影响也将持续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 它们将被光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这些原子即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 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 10 万个臭氧分子,而溴原子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 3060倍)【5】。三、臭氧空洞研究进展中层大气臭氧的研究在整个大气臭氧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大气中的臭氧层主要由太阳紫外辐射对大气中氧分子的光解而形成,因此其含量主要集中在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及其变化是决定平流层、中间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状态

12、的重要因子。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一些国际和有关国家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中都把臭氧研究摆在重要位置。但是,对中层大气臭氧的研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涉及平流层、中间层大气中辐射、化学和动力学状态,尤其是涉及臭氧及其有关气体复杂的光化学过程,其中有一些藕合和反馈过程至今尚不清楚,另外在探测技术上也有特殊的难度。这些正是中层大气臭氧研究,尤其是在探测技术方面进展缓慢的原因所在。近十多年来,激光探测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对平流层、中间层大气臭氧的探测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到目前为止,用在卫星(或其它空间飞行器)上对平流层、中间层大气臭氧进行遥感探测的各类仪器已达20多种,用于从地面探测平流层、中间层大气臭氧

13、的专用或多用激光雷达也已有10多种。卫星遥感是获得中层大气臭氧信息的有效方法,其技术可分两大类,其一是借助安放在卫星上的相应仪器来探测天顶方向的后向紫外散射辐射的强度而获得臭氧资料,其典型仪器是放置在雨云7号卫星上的太阳后向散射紫外光谱仪(SBUV);另一类是在红外波段进行临边发射(或吸收)测量来获得不同高度上的臭氧信息,其代表性仪器是放置在雨云7号卫星上的平流层临边红外监测器(LIMS)。目前用于臭氧探测的激光遥感技术大多基于距离分辨率的差分吸收原理,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Xe一Cl脉冲激光雷达【6】。1.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在中层大气臭氧探测方面起步较晚,直到8o年代初期,随着激光、微波、平流层气

14、球、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和在大气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变化以及日地物理等研究需求的迫切性的增加,高空大气臭氧探测技术和相应的研究才有了相应的发展,并且在近些年来获得了明显的进展。(1)探测技术和方法 球载臭氧分析仪技术的发展 80年代以来,我国高空科学气球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大气物理、环境科学等领域进行了成功的实验研究。与此同时,借助高空科学气球测量高层大气臭氧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并于80年代末首次在国内研制成功了球载臭氧分析仪,实现了对平流层臭氧的直接测量。球载臭氧分析仪属紫外吸收法类型,整套仪器包括样品气体采集、光度测量及数据采集处理三大部分。其工作原理是:让被测环

15、境中含有臭氧的介质连续通过专门设计的样品池,同时选择对臭氧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紫外辐射通过该池,这样根据所选择波长处紫外辐射强度的变化来推断介质中臭氧的含量。实际测量时,球载臭氧分析仪及相应的电源、遥测、遥控等系统被放置在一个专用的吊篮内,除采样头外,其余部分均被保温材料封闭在吊篮内,由1一3万立方米的气球牵引施放。用专用雷达系统跟踪以随时监测气球的飞行状态,并按预定计划或需要控制气球的飞行高度和飞行时间,最后通过切割操作命令使吊篮脱离气球并借助降落伞着陆回收。采用本技术曾成功地获得了平流层中下部的臭氧资料【7】。大气臭氧探空仪 为适应我国中层大气臭氧研究的需求,在8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用于直接测量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电化学型大气臭氧探空仪,其工作原理是让大气中的臭氧与碘化钾溶液发生反应,根据所产生的传导电流大小来推断参与反应的臭氧量。臭氧探空仪的全套装置包括传感器(臭氧、大气温度和大气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