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总复习资料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513029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总复习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下语文总复习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下语文总复习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下语文总复习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下语文总复习资料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语文总复习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总复习资料讲解(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期语文总复习资料一、重点课文阅读分析第一单元 第一课 藤野先生 鲁迅 (散文)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第二部分:在仙台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教学认真关心实习正直热诚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

2、意和自责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第12段赏析)1.作者为什么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

3、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2.“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赏析答:“这名目”是指日暮里。“日暮”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它往往与悲伤、愁苦的情感联在一起。鲁迅去日本,只身处异邦,景物不同,风俗各异,特别是远离亲人,实有“去国杯乡”之感,因而见“日暮里”三字便勾起了思乡之情。3.句子赏析(1)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答: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这些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满清王朝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2)实在标

4、致极了。答:“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群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的鄙夷和反感。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如果改为“实在丑极了”,就显得太直露,失去了嘲讽意味。(3)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答: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这些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满清王朝

5、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4)“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说明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他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看到自己同胞不觉醒时地痛苦心情。(第45段赏析)1.作者在仙台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为什么他却认为仅仅是“物以稀为贵”?答:这里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2.作者写在仙台的艰苦环境有什么用意?答:与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立志求学报国的决心。3.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去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表达了

6、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日暮里是因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水户是因为明的遗民朱舜水住过的地方,也是说国家衰亡。(第624段赏析)1.“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并不比中国早”暗示什么?答:日本的医学研究并不比中国早,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要到日本来学习医术,实属无奈之举。2.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答: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举止、声调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糊。3.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答: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4.作者着力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

7、质?答:(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我”的原因。(第

8、2431段赏析)1.请联系上下文所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在表达上的作用。(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答:因为和所以不是因果关系,之所以这样用表因果关系的词连接两个毫无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答:“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2.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分别对“我”而言又怎样的感受?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

9、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第二件是看电影事件。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

10、制的激愤3.文中划线的两个“他们”各指代什么?答:第一处指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爱国青年,第二处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4.“呜呼,我无法可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认识?答:呜呼 ,无法可想是表达作者对当时同学们的行为感到震愤,对自己无法制止感到愧疚,对自己的国家的现状感到悲愤!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到底指何时何地?“我的意见”指什么?“变化”指什么?答:是指在仙台讲堂里看时事影片时;。“变化”指的是弃医从文。6.“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中“偏”“也是”

11、“还有”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写出了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愚昧的批判态度,“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说明不觉醒的不只是个别人,而具有普遍性。写出了作者看到同胞不觉醒的痛苦心情。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答:作者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折。8.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作者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看客,最重要的是改变精神,然而那时当然首推文艺,于是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9.以上文段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作者有何深刻影响?答:文段集中写了电影事件。电影事件深沉刺痛了作者的

12、心,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致使他弃医从文,这也是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第3235段赏析)1.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答: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我”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我”是终生难忘的。2.课文最后一段的“良心发现”、“勇气”、“正人君子”分别指什么?答:“良心发现”指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心;“勇气”之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军阀政客。 第二课 我的母亲 胡适文章回

13、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本文分层:一、(1-4) 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三、(13) 母亲对我的影响第二部分:对我学习上的督促严厉的管教的方法犯错的严厉惩罚用舌头舔“我”的病眼除夕打发债主与嫂子们的相处,及如何处理她们的矛盾母亲受到人格侮辱的反应前三段内容并非闲笔,既为下文写母亲做了铺垫,又于文末相呼应。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教子:严格“与嫂子们的相处”:写了母亲的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仅写了言传,更写了身教。如果

14、如果如果:用假设表现自己已经具备的美德,表现了他不溢美,不自夸的品质,也符合自传的语言特点。不能不:双重否定来肯定“打了一点底子”,既表明态度,又不是很绝对。 (第12段赏析)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文绉绉:文雅的样子。庶祖母:文中指祖父的妾。2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3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做戏通。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4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

15、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答:“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5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第37段赏析1.为什么母亲重罚我时却“总不许我哭出声来”?答:母亲训儿子的目的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2.文中“每天天刚亮,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促我去上早学”。这些语句平实、朴素,表现了母亲对我怎样的态度?对下文起了什么作用?答: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为下文发表对母亲的看法和抒发对母亲的深爱做铺垫。3.引文中说“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我的慈母兼任严父。”结合文意回答作者为什么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举例子检验说明。答: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主要反映在对“我”学习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而慈在于当“我”生病时,她竟然用舌头舔我的眼病。第813段赏析1.“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