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 考前抢分必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509412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 考前抢分必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 考前抢分必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 考前抢分必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 考前抢分必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 考前抢分必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 考前抢分必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 考前抢分必备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古代农业经济,1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主要方 式)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 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5地位:立国之本。在古代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 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 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

2、的影响 (1)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 (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促使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生产相关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等科技的发展,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长期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发展为近代科技。,(4)文学方面,很多文学作品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

3、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的民族心理。 (6)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家庭伦理观念。,手工业和商业,(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陶瓷、纺织等。 (3)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1手工业,2.商业,(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2)隋唐:市坊分开,城市的职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唐代商业城市有所发展,古代的长安、洛阳等是重要城市;开封、

4、临安、大都等是大城市。 (3)南方城市的崛起:唐代开始,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宋元:市坊界限被打破,开封、临安、大都等主要商业城市繁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5)明清:明清出现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的城市。,3.古代城市的演变,利用“一二三四”记忆古代商业发展 (1)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2)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3)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4)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

5、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1)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2)世代相传。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生产。 (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及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古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1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

6、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5)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点,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实质:雇佣关系。 3特点:出现在少数行业和地区;发展缓慢,水平低, 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 社会的发展趋势。,影响资本主义萌芽

7、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

8、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既是例证。,(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的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1)时间: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

9、2)目的:维护统治基础。 (3)评价:前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1“重农抑商”,(1)含义:对外交往的限制政策。 (2)根源: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3)目的:维护专制统治。 (4)评价: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2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

10、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特征 (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原始农业产生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作物种植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以种植业为主成为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向个体农耕的转变。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向奴隶社会土地国有的转变,再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最终形成以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3)以生产技术、人口、农作物种植和自然条件为划分依据的多个经济区的出现和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4)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冶炼、纺织和制瓷业;同时还形成了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的经营方式,私营手工业逐渐取代官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 (5)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中心伴随政治中心的变动而转移;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推行;形成以国内商业为主,对外贸易为辅的商业格局。 (6)明清时期的经济呈现传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交织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