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5093303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一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一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一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一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夏商与西周,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辽夏金)元, 明清王朝完。,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475)年1912年),原始社会。其最重要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这些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的。 那当时的一个重要制度是什么?禅让制。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一、夏商政治形式,(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3)突出标

2、志: 金属器具的使用 贫富分化 文字的成熟 城的出现 礼制的初步形成,思考: 中国早期国家大致在什么时间形成? 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1、早期国家的诞生:,(4)核心:政治权力的产生与维护 早期政治权力的核心:“王”、“帝,政治权力的维护: 斧鉞:代表强权 城: 战争防御;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祭祀:社会权力的集中;神权与早期政权的结合 战争:平定四方,确定政治管理秩序,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政治权力的更替方式:“禅让”(或曰“传贤”),部落联盟首领虽然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当时

3、的禅让制在实质上是传说中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启继承了禹的位置说明了什么?,“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表明传说中的禅让制已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王位世袭制” 。,夏朝的政治,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夏王朝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对 后代影响深远,王位世袭代替了禅让制,,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注重的是“贤”与“能”, 到禹时,夏部落逐渐强大,其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开始了一种私有制“家天下”,标志着我国过渡到奴隶社会。,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基

4、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实行王位世袭制, 二是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 代公天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 基本的政治关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 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商朝的政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商代政治的两个重要的特点是什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分封制,含义:又称封邦建

5、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 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周朝的 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概况: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即周武王和周公: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对象:同姓王族(姬姓贵族)(主体,如鲁、燕) 异姓功臣(姜尙,齐) 先代贵族(微子,宋),内容:一方面,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另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

6、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西周的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 但分封制下的诸候国,独立性比较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这就使得他们有强大的可能性,而对此周王是较难加以控制的。 诸候也有野心,谁不想号令天下? 到了西周后期,随着王权衰落,诸候国势力日益强大,诸候开始挑战周天子的权威,于是出现大国吞并小国,诸侯相互相争战的局面。而周天子对此却无力干预,这时出现了“楚王问鼎”的故事。,古文,(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

7、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鼎”在中国有特殊意义,它原指中国古代的炊具,后来成为最重要的祭祀礼器。相传禹曾铸

8、九鼎,象征九州,故九鼎寓意天子的地位。诸侯对它除了毕恭毕敬以外,是没有资格来问津的。否则即视之为大不敬,是对王权的挑战。发生这样的事情,恰恰说明了,诸候势力的强大,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跃跃欲试,争霸中原。这严重冲击着分封制,标志着其开始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分析一下“楚王问鼎”的实质是什么?,影响 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巩固了周王朝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崩溃:西周后期,王权

9、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失去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更是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嫡长子继承制即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所以,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嫡子及庶子有着双重关系,在血缘上他们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他们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概念: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按血缘宗族关系 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

10、系的制度。,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诸侯,周王,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

11、集团的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它能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然我们今天对这些传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即使是今天,宗法制仍对我们社会

12、产生深远影响,你们能举例说明吗?,现在很多人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只有生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任人唯亲的思想也与宗法制有关系。,现在我们仍要遵循长孝顺、尊敬长辈等也跟宗法制的影响有关。,宗法制的影响 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形成森严的等级。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和团结。 保证贵族在政治垄断和特权地位。 对以后中国封建政治产生很大影响表现为皇位继承、等级制,绝对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裙带作风等等。 宗法制对社会生活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但是在强调家庭地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一

13、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礼乐制度,礼:是维护宗法、分封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包括吉礼(祭祀天神和祖先)、嘉礼(个人礼节,如冠礼、婚礼、谢礼和饮酒礼)、凶礼(死丧之礼)、宾礼(天子、诸候交住之礼)、军礼(行军训练之礼),各有等级和不同的规定。,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礼的进行,礼乐秩序建构的作用是什么? 维护着政治的安定,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 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有久远的影响。,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三大支柱。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权的基础,而礼乐制度则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

14、制的工具。,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其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所以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也正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以嫡统庶是核心。贵族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有一妻为正妻,也称为嫡妻。嫡妻所生的长子为嫡长子。嫡妻以外的妻称为“庶妻”。庶为卑,在众多的庶妻中,也有

15、贵贱之别,庶妻所生之子称为“庶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同是嫡子,嫡长子的地位高于其他嫡子。在庶子中,母贵者位高,母贱者位卑。继承宗子之位,只能是嫡长子,至于是否有才能,不在考虑之内。如嫡长子夭亡,在嫡子中依次继承。如嫡妻无子,则在庶子中选母贵者继承,至于他是否年长,不在考虑之内。这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杜绝了众子对宗子地位的争夺,保证了宗族内部稳定。,基础训练: 1、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夏王朝正式建立,出现这种“家天下”的制度不是( ) A 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B 阶级对立的产物 C 历史的进步 D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

16、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 A 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 3、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 A世袭制 B民主选举首领 C 嫡长子继承制 D分封制 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共同的纽带是( ) A等级关系 B政治关系 C臣属关系D血缘关系 、分封使西周的贵族集团形成了( )A“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的等级秩序 B“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的等级序列 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D“诸侯周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西周某时期某诸侯,他娶了个妻子(正妻),婚后生了个女儿,随后他又娶了个妻子,生了个儿子。几年后,他的正妻生了个儿子。这个诸侯不久后因病去世。那么,由谁来继承诸侯的王位?,文字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