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全集·乙丙之际箸议第七 箸议:建议筹画的意思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后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仁和(今杭州)人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龚禔tí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母段驯,著名小学(文字、训诂、音韵学)家段玉裁之女,著《绿华吟榭诗草》晚年居昆山羽琌líng(陵)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0岁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幼受母教,好读诗文8岁习研经史、大学12岁从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习目录学、金石学等并在文学上显示才华13岁,作《知觉辨》,“是文集之托始”;15岁,诗集编年;嘉庆十五年(1810)19岁,倚声填词,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1813年4月再应顺天乡试,不中7月妻因误诊卒于徽州府署9月天理教农民起义1814年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表明自己政治见解指出:腐败原因首先在于皇帝视臣下如犬马、奴才,使大臣不知廉耻,只知朝夕长跪,只知追求车马、服饰,以言词取媚君上。
在这种制度下,“官愈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愈近则媚益工”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加墨批点:“四论皆古方也,而中今病,岂必别制一新方哉?”“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憾矣!”后至徽州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1815年,续娶安庆知府何裕均侄孙女何吉云27岁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28岁会试不售,在京师与魏源一起师事今文学家刘逢禄,研读《公羊春秋》38岁第6次会试中进士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新疆平定准格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曾以举人和进士身份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在任京官20年中,龚自珍困阨闲曹,屡屡上书,指斥时弊,都未被采纳,至被同僚视为“痼疾”这一时期,他撰写了更加成熟的一些政论,如《乙丙之际箸议》《大誓答问》《古史钩沉论》等,讥刺封建官僚的昏庸龚自珍屡揭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打击道光十九年(1839)春,又忤其长官,遂决计辞官离京南归。
同年九月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道光二十一年(1841)春,龚自珍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又兼任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夏末,他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准备辞去教职,赴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9月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阳,年仅50岁龚自珍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己亥杂诗” 一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清·佚名《清代学人列传》:龚自珍,字璱人,原名巩祚,浙江仁和人苏、松、太道丽正子幼聪明,能读等身书又获闻其外祖段茂堂六书音韵之学,自视甚高故事,凡翰詹科道子弟,别为官卷,较民卷易入彀君顾不屑藉门荫,以县学生就民卷中式嘉庆戊寅恩科本省经魁屡上春官不第,狂名满天下既购洞庭别业,又买昆山徐侍郎秉义故宅居之道光己丑成进士,以不工书,不得入翰林用知县,改内阁中书,擢礼部议制司主事丁父忧归,掌教云阳书院,膺暴疾卒 其为学,务博览,喜与人辩驳,虽小屈,必旁征广引,己说得申乃已治经始由训放,继及刘申受、宋于庭游,闻常州庄氏说,则转好今文之学然所造顾不深,亦疏家法惟所作《古史钩沉论》谓:“五经者,周史之大宗也与章实斋“六经皆史”之主张相近又熟习掌故,通蒙古文,长于西北舆地,旁逮诸子道释金石术数,莫不贯串为文瑰丽恢诡,诗亦奇境独辟著述极富,惜多佚弗传。
后人裒其遗集,仅存十有八卷外《太誓答问》一卷、《春秋决事比》一卷,收《经经解》中馀皆无从踪迹矣重点】龚自珍(1792~1841)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难点】龚自珍思想的历史地位解题】《龚自珍全集》,龚自珍撰,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编印《全集》分为十一辑,收集文章两百多篇、诗词五百多首第一辑为政治、学术论文,二辑为碑传、纪事,三辑为书序、题录,四辑为金石题跋,五辑为表启、书笺,六辑为佛学论著,七辑为赋颂、箴铭,八辑为语录,九辑为编年诗,十辑为“已亥杂诗”,十一辑为词末附年谱及佚著目录等乾嘉之后,清朝统治危机四伏在学术思潮上,出现了对考据学的反动龚自珍等早期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都在阐发今文经学中公羊学说“微言大义”的旗帜下,凭借经义写作政论,讥弹时政,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既对时弊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又提出了挽救危机的各种方案公羊学,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著初只口头流,汉初成书唐徐彦《公羊传疏》引戴宏序﹐说是由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著于竹帛”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多发明《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
是今文经学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间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清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力主复兴今文学﹐以《公羊传》"微言大义"说经﹐议论时政﹐对当时学术界影响很大《乙丙之际箸议第七》,选自《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指清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和二十一年丙子(1816)据《定庵年谱》,凡题为“乙丙之际箸议”诸文,都写在这两年箸议”亦作“塾议”,建议筹画之意朱刻《补编》本,本篇题为“劝豫”早在鸦片战争前20多年,龚自珍便已预见到社会改革不可避免他幻想清朝统治者会自动实行改革,他指出墨守祖法,拒绝改革,必然引起人民强烈反对;后者很快被事实所证明选文】1、串讲2、重点词句: 豫假 听其自陊 豫师来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太素3、翻译思考题:1、根据本文,试析龚自珍思想中积极因素与局限性2、为何说龚自珍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参考书:1、《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2、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正文】夏之既(1)夷(2),豫假夫商所以兴,夏不假六百年矣乎?商之既夷(2),豫假夫周所以兴,商不假八百年矣乎?无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万亿年不夷之道(4)。
然而十年而夷,五十年而夷,则以拘一祖之法,惮千夫之议(5,害怕众人的议论),听其自陊(duò堕落,破败),以俟踵兴者之改图尔(6)注释】(1)本文朱之榛刻本题为《劝豫》,即劝告预先(改革)豫:预先(2)夷:衰落(3)假:借,给(4)“无八百年不夷之天下”二句:龚自珍看到了没有八百年不衰落王朝,这是他历史观中的进步因素,是与“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观点不同的但他又认为,一个王朝只要不断实行变法革新,就可千万年不衰落这反映了他世界观的局限性,说明他并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框框5)“则以拘一祖之法”二句: 拘:局限于,死守 惮dàn:惧怕 千夫:众人 陊,古同“堕”,败坏;破败 (6)俟sì:等待 踵兴者:指后来兴起的力量踵:跟随,随后 改图:改革正文】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7),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留给继起者,此指改朝换代者的猛烈改革),孰若自改革(8)抑(9)思我祖所以兴,岂非革前代之败耶?前代所以兴,又非革前代之败耶?何莽然其不一姓也(10)?天何必不乐一姓耶?鬼何必不享(11)一姓耶?奋之!奋之!将败则豫师来姓(12),又将败则豫师来姓。
《易》(13)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为黄帝以来六、七姓括言之也(14),为一姓劝豫(预先,事先通“预”豫防——事先防范)也注释】(7)“一祖之法无不敝”二句:这是龚自珍主张变法革新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敝:衰败靡:形容草被风吹倒在地无不靡,即无不倒,引申为不可阻挡的意思龚自珍认为,社会发展、朝代更移,都是因于救治时代弊端的改革变法;如果拘于一祖之法,惮于千夫之议,必将招致国家灭亡政权转移因此,他指出封建君王自我进行变法,是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8)“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二句:龚自珍在这里明显流露害怕“劲改革”,而寄希望于清王朝统治者的“自改革”,因而他的变法主张在封建社会末期是无法实现的9)抑:发语词,在本句有转折作用10)莽然:杂乱这里形容朝代很多 一姓:指一个朝代11)享:贡献,上供用物品进献人,或鬼神享用祭品12)师:效法,吸取 来姓:指未来新兴的王朝13)《易》:即《易经》,又名《周易》,儒家经典之一,作于殷商时代书中有某些辩证法思想,但不少篇幅记载向天或鬼神问吉凶的事这里作者引用《易经》中具有辨证法思想的语句,是为变法造舆论。
14)黄帝:相传是上古的帝王 六、七姓:指黄帝以下的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唐尧、虞舜和夏、商、周 括:总括《乙丙之际箸议第七》参考译文,夏朝已经衰败,就预先给了商朝兴起的机会,夏朝不就等于给了商朝六百年天下吗?商朝既已衰败,就预先给了周朝兴起的机会,商朝不就等于给了周朝八百年天下吗?没有八百年不衰败的一姓天下,一姓天下却有万亿年不衰败的维持之道虽然如此,但是,有些王朝十年就衰败了,有的王朝五十年就衰败了,那是因为王朝继任者只知拘守开国祖先所制定的法令制度,畏惧守旧人物的指责非难,听任自家天下败坏,不知作为,坐等篡夺本朝天下的人日后来进行改革祖宗制定的法令制度没有不出漏洞的,守旧人物的指责非难没有不消散的!与其把天下让给取代者来进行猛烈改革,哪如自我进行改革呢?还是想想我们前代列祖列宗兴起的原因吧,他们难道不是革除前朝弊政而创立基业的吗?前朝之所以兴起,又难道不是革除其前朝弊政的缘故吗?为什么那些王朝此兴彼亡而不能维系一姓永远统治呢?上天怎么会一定不高兴一姓王朝长久统治下去呢?鬼神为什么不能长久地享受一姓王朝的供奉呢?,,振作呀,振作!国家到了将要败亡的时候就得预先效法后来者进行改革;再要到败亡的时候,接着还要预先效法后来者进行改革。
《易经》说:处于困境之中就要进行变革,变革了道路才可以通达,通达了就可长久生存这句话并不是简单地为黄帝以后的六七个王朝作总结而已,其真实用意是为一姓王朝维持统治而指出的必要预先改革的劝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