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继续教育之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03566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继续教育之素质教育概论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常州继续教育之素质教育概论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常州继续教育之素质教育概论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常州继续教育之素质教育概论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常州继续教育之素质教育概论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继续教育之素质教育概论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继续教育之素质教育概论考试(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不仅能提高人生价值品位,而且能提高社会的和谐进步程度。(A) 健康素质 (B) 学习素质 (C) 个人道德素质 (D) 思想品德素质 2. ()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他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体现着他独特的创造性。(A) 教师 (B) 教授 (C) 学生 (D) 专家 3. 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素质教育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A) 专一性 (B) 多样性 (C) 统一性 (D) 独特性 4.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这是推动国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A)

2、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共有素质全面形成 (B) 使每位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 (C) 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D) 保证学生顺畅融入社会而不带来任何负效应 5.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A) 根本法则 (B) 基本路径 (C) 重要经历 (D) 唯一方法 6. 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而思想道德素质是确保实现这种追求目标的重要条件。(A) 法律规范 (B) 道德规范 (C) 社会规范 (D) 以上都正确 7. ()是指创造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良好环境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顺利成长,实现教

3、育、管理、服务、保障综合育人。(A) 课程教育 (B) 文化底蕴 (C) 环境教育 (D) 素质教育 8. ()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A) 施教态度 (B) 师德教育 (C) 学历教育 (D) 文化素质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10.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的领域和生长点。(A) 个性教育 (B) 社会教育 (C) 素质教育 (D) 学校教育 11. 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他们自己要形成健康成长的意识、理念,学会

4、()前进的本领。(A) 尝试实践 (B) 主动探索 (C) 实践探索 (D) 健康成长 12.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两个方面。(A) 社会教育 (B) 综合教育 (C) 德育教育 (D) 技术教育 13. 素质教育职能在于全方位地促进受教育者素质整体发展,提高()。(A) 全民素质 (B) 文化素质 (C) 民族素质 (D) 民族尊严 14. ()的主渠道应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A) 文化素养教育 (B) 心理健康教育 (C) 素质教育 (D) 思想道德教育 15.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

5、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 科学内化 (B) 个体内化 (C) 知识内化 (D) 教育内化 16.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A) 社会学习 (B) 个人学习 (C) 集体学习 (D) 自主学习 17.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A) 课堂教育 (B) 闲暇教育 (C) 休闲教育 (D) 野外教育 18. ()是指个体完满的身心、情感状态和由社会适应能力积淀升华形成的一种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A) 学习素质 (B)

6、 思维素质 (C) 健康素质 (D) 科学文化素质 19. ()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最重要的渠道。在目前阶段和可预见的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都不能离开它来谈素质教育。(A) 课堂教学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文化教学 2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A) 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 (B) 促使受教育者接受一段教育便能持续健康发展 (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D) 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 22.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A) 高等教育 (B) 个性教育 (C) 现实教育 (D) 素质教育 23.

7、劳动()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A) 技术教育 (B) 劳动教育 (C) 道德教育 (D) 科学教育 24. ()就是教育,一种比有意识的教育势力更大的教育。(A) 圈子 (B) 资质 (C) 环境 (D) 范围 25. 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A) 学习潜能 (B) 发展潜能 (C) 素质潜能 (D) 个性潜能 26. 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A) 人体需要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刚性需要 27. 课程的()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

8、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民族素质。(A) 分级管理 (B) 学科管理 (C) 地方管理 (D) 学校管理 28. 激活学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A) 个性潜能 (B) 个性 (C) 潜能 (D) 以上都正确 29. ()也是学生树立崇高正确的人生追求,实现自主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A) 小目标牵引 (B) 大目标牵引 (C) 目标牵引 (D) 以上都不正确 30.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首先必须在()上得以体现。(A) 教学经验 (B) 教学内容 (C) 教学质量 (D) 教学方法 (二)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

9、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个体品德是由多种维度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分为品德的()。(A) 形式维 (B) 功能维 (C) 内容维 (D) 效果维 2. 教育思想方法一般涵盖了()等。(A) 施教对象 (B) 施教态度 (C) 教育思想 (D) 教育观念 3.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A) 爱国主义 (B) 个人主义 (C) 集体主义 (D) 社会主义思想 4.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应当依据()。此外,还可借鉴未来学理论。(A) 国家颁发的教学大纲 (B)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 教育理论 (D) 历史教学经验 5. 素质教育是一种“解放教育”,这意味着()

10、。(A) 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主动需要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直接目的 (B) 应该允许学生怀疑、质疑,提出不同见解,提出反面意见 (C) 学生的主体精神不仅体现在学习活动中,也体现在管理活动、交往活动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生活中 (D)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在学校的监管中由学生自主探索进行 6. 某项教育活动只有具备了()特征,才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A) 以人为本 (B) 面向全体 (C) 关注终身发展 (D) 突出主体精神 7. 思维素质形成需要教育培养,提高思维素质的方法主要有()。(A) 摆正思维素质的重要地位 (B) 创造有益于提高思维素质的环境 (C) 积累

11、思维素材,培养思维情趣 (D) 把握变化的思维客体,不断对确立的思维目标、程序和方法、手段等进行自我修正与整合 8. 素质教育的“大课程观”是()。(A) “大教育”的组成部分 (B) 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C) 主要包括以实现人类文化传递和再生产为目的的学科课程 (D) 以潜移默化为途径的隐性课程 9. 在如何开发儿童身心潜能方面,所出现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是()。(A) 在教育过程中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教育要求,认为这是开发受教育者身心潜能的重要途径 (B) 受教育者的天性是从先辈那儿继承而来的,丰富而纯真 (C) 尽量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能力得以发挥

12、 (D)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压迫与放松同时出现才具有挑战性 10. 教育是人的活动,是()。(A) 以人为对象的活动 (B) 为了人的活动 (C) 自我认识、自我塑造的活动 (D) 自我改造、自我创造的活动 11. 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意义在于()。(A) 构建社会主义新课改的核心条件 (B) 沟通素质教育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C) 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培养新时代教育家的需要 (D) 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12. 从形式结构的角度看,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包括()这两个子系统,两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A) 道德认识 (B) 道德态度 (C) 道德素养 (D) 道德潜能 13. 竭力躬行,托以致远这是教育本质要求的一种体现,具体来讲应坚持做到()。(A) 教育者要有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视野,甘愿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