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各课时导学案(页推荐)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503551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各课时导学案(页推荐)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各课时导学案(页推荐)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各课时导学案(页推荐)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各课时导学案(页推荐)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各课时导学案(页推荐)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各课时导学案(页推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各课时导学案(页推荐)(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3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

2、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2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3文体资料: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菜畦( ) 桑葚( ) 油蛉( ) 蟋蟀( ) 斑蝥( ) 缠络( )臃肿( ) 珊瑚( ) 攒成( ) 收敛( ) 脑髓( ) 鉴赏( )觅食( ) 罕至( ) 竹筛( ) 秕谷( ) 渊博( ) 鼎沸( ) 倜傥( ) 书塾( ) 宿儒( ) 蝉蜕( ) 拗( ) 窦( )锡箔( ) 和蔼( ) 厥( ) 淋漓( ) 叵( ) 确凿( )2解释词语:确凿:轻捷:人迹罕至:觅食:渊博:宿儒:鼎沸 :高枕而卧:二、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4、,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4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5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8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9本文写“百草园

5、”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总结反思】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6、特色。【重点难点】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他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1929年7月30日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60年学。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

7、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导学过程】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写听觉的:写味觉的: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

8、向云霄里去了。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二、 深入探究下列问题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2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实践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给美丽做道加法就像平静的湖面落

9、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响声,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在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男老师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臭美!拌啥酷呀!”“上课怎么能照镜子?”“活该受批评。”“看老师怎么办?”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

10、为旅游职业高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卡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蛋真是漂亮。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呀,”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57朵花,有一

11、个同学借着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不变,我们惟一的办法是从另一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下面词语:小憩:酷:2文中“反射美丽”与“增加美丽”中的“美丽”一词含义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3文中加点的“灵

12、感”一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写文章要前后照应,按要求作答。找出与题目中“美丽”一词相照应的句子。找出首尾相照应的句子。5第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老师感觉的描写,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概括分析文中男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7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给美丽做道加法。8 这是一则充满智慧之美,人性之美的课堂小插曲,在你的课堂生活中,一定也有不少让你记忆犹新的小插曲吧!也请你描绘出其中最精彩的一则吧!二、相互合作,查阅有关书籍,理解“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 【总结反思】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

13、的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2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窗,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等。2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

14、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 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衣jn( ) 懒du( ) dn( )子 l( )歌 叮zh( ) 徘hui( )zh( )栏 恐j( ) 花p( ) 玉zn(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