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03436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资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关键词: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人口地理学研究基础 中国人口分布突变线 意义摘要:胡焕庸线具不仅是人口密度分布界线,而且从它的提出开始就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至今仍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为对胡焕庸线的研究事关我国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大局,所以我们作为地理人应该加强对胡焕庸线的研究。内容:一、胡焕庸线奠定了我过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基础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教授是中国现代从事人口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人口学家。他在人口

2、科学的研究、教育和实践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26年至1928年,胡焕庸在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同时也在法兰西学院听人文地理学大师白吕纳的讲课。1934年至1936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多,发表于地理学报1935年第2卷2期上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之作。这篇论文中,胡先生利用他收集的1933年中国分县人口统计数据, 创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等值线密度图, 并提出了标识中国人口分布东西部悬殊差异的瑷珲( 今黑河市)腾冲分界线, 受到中外人口地理学界高度评价。1957年,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 1958 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

3、论著较为集中的第二个时期, 研究重点是江苏省人口地理。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扩建为人口研究所, 胡先生出任所长.胡焕庸80年代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出了一个科学的中国人口区划方案。 他根据我国各地人口密度和其他人口状况的差异, 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 展过程的差异, 把全国 分为8个人口大区: 黄河下游区、辽吉黑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沿海区、晋陕甘宁区、川黔滇区 、蒙新区和青藏区。这一成果是胡焕庸线的继续和深入。它为我国因地制宜地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二、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

4、)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我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所以说,胡焕

5、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受气候变化影响,中国人口分布也逐渐形成沿一定界限流动迁徙的特征。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人口则因农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后来胡焕庸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近代发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

6、干旱区的分界线,该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气候与人口密度的高度相关性.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同时为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即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黄土高原在内的重点产沙区,黄河的泥沙多源于此。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三、胡焕庸线至今岿然不动“胡焕庸线”揭示的人

7、口分布规律仍未被打破。胡焕庸先生1935年绘制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格局大致不差。这条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同时还负载、分割着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有人说它只是农耕文明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工业文明下它所暗藏的规律依旧。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有必要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地带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问题。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公报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4月28日发布。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

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这个结果,再次证实“胡焕庸线”的准确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胡焕庸线”之所以与中国人口密度息息相关,首先是因为“胡焕庸线”基本上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重合。“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界线,是反映荒漠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之一,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时,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此线东南方,以平原

9、、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人口稠密;此线西北方,人口密度低,是草原、沙漠、雪域高原的世界,则以畜牧为经济基础,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因此,“胡焕庸线”不仅是中国人口和民族的地理分界线,也成了自然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胡焕庸线”又是中国景观的一条分界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游牧之地辽阔苍凉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之地秀美细腻而略显局促的景象。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

10、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也就是说,“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400毫米降雨量,把中国版图分成两个世界。近代发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气候与人口密度的高度相关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东南部降水充沛则地理、气候迥异,农耕经济发达。在经济学中,人口数量一向是最重要的变量之一。1982年和1990年我国进行的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不变。以东南部地区为例,1982年面积占比42.9%,人口占比94.4%,1990年人口占比为

11、94.2%,经历了55年时间,东西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5.8%。与当年前相比虽然相差不大,但是线东南的人口数量已非4亿多,而变成12亿多。沧海桑田、物转星移,其间种种自然和人为的人口迁徙并没有撼动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从农业综合区划的“东田西草”,林业总体布局的“西治、东扩、北休、南用”,电力供求关系的“北均,东、南缺,西供”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胡焕庸线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