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讲-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教师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502545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讲-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讲-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讲-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讲-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讲-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讲-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讲-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教师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_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2.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3.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4.体会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5.了解狄更斯艺术上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论语的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

2、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

3、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众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

4、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如颜渊篇中所述,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曰:“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曰:“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

5、仁”,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便是“刚、毅、木、讷”(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谦虚。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这便是“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

6、,就可算是仁了。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

7、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论语注本众多,主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

8、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

9、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0、,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69岁时

11、,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大卫科波菲尔简介作者简介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

12、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狄更斯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作品简介本书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

13、,分20个部分逐月发表。大卫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经受了许多磨难,饱尝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们多方救助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评论家认为,大卫科波菲尔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梳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些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婆

14、姨贝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癖、心地善良的老妇人形象。对于女仆辟果提的刻画,那更是惟妙惟肖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狄更斯更是一位幽默大师,小说的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联珠妙语和夸张式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当我看到大卫被后父摩德斯通无情的剥夺欢乐的童年时,不禁对这个后父的凶狠、贪婪深感痛恨,但当我看到一个纯朴的渔民,辟果提的正直、善良所深深打动,对海穆大爱、宽容的优良品质深深折服。虽然大卫的婆姨贝西小姐生性怪癖,但却心地

15、善良,有学识的将大卫送进学校。而希普所表现的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揭露了黑暗现实深处的罪恶,还有辟果提发誓找回爱弥丽的执着,密考伯的“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密考伯主义”,这一切的一切在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难沉没时达到了升华! 如果说这部小说是现实的真实反映,那么它更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对面折射。当人们在纷繁的物质世界里夜以继日的追求名利、物质财富,以至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迷失自我,不能自拔。而这正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罪恶和脆弱,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部小说的原因吧。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道路,作者描绘不仅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展现了当时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它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作者借主人公大卫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艰难困苦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