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502269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部编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抓住古诗词教学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的规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画面,读中悟美,读中悟情。二、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出了晴天的西湖在阳光

2、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的美。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描绘出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紧接着诗人用了一个奇妙的比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这个比喻既传神又巧妙,令人拍案叫绝!三、学情分析: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不少古代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学生如能仔细阅读、层层深入,便能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可以看出三年级学生已积累的古诗较多,但对于古诗的理解比较肤浅。教学时对于生涩难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课件演示帮助理解,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

3、情感。四、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2.欣赏图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神奇。3.通过“读、想、说”结合的方法,积累语言,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谢。五、教学重难点:1、品读诗句,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中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六、教学过程:(一)、走近西湖1、以诗入文出示: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清】周起渭西湖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唐】白居易春题湖上【设计意图:在新课程的理念的引领下,采用主题凝聚、资源整合的导入方式,将描写西湖的诗句以时间的跨度娓娓向学

4、生走来,让学生直接贴在面颊上感受诗意,感受西湖的千姿百态。】2、 简介作者。(二)、印象西湖1、理解题目,整体感知。(1)自由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2)师生配合读,有板有眼,读出停顿与节奏。(3)带动作读,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设计意图:多种形式诵读古诗,从字音到节奏最后指向韵律美,层层递进,三层朗读之后,学生对古诗整体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正是披文入情的契机。】(三)、走近西子1、回顾不同诗人眼中的西湖。2、了解西子。【设计意图:用比喻的手法写成的诗句,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西湖和西子之间的联系,借助开篇西湖诗句的铺垫,学生在自然处初探西湖与西子的微妙关系,适时补充西施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比喻

5、之下西湖或晴或雨的美。教师顺势而为,引发思考,为后句的理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四)、晴雨西湖1、品味“水光潋滟晴方好”解读“潋滟”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你在哪里见过这水光潋滟的画面?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设计意图:诗是有声的画。结合图片,让西湖的美给学生一个直接的视觉冲击,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文所描绘的景象,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解读“方”字出示“方”的三种意思,换词理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注释、查字典、建立新旧知识链接,深化理解“潋滟”一词。】指导朗读。2.品味“山色空蒙雨亦奇”解读“空蒙”借助画面,说说你眼前的山是怎样的?你还会看

6、到什么样的景物?引导出朦胧、奇妙的感觉。指导朗读。【设计意图:观察图片进行语言训练的形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空蒙”一词。通过音乐的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使诗情画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画面,领略诗的意境,受到熏陶感染,并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五)、西子西湖1、引出“西子”晴天的西湖是那样的娇媚,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的温柔,像谁呢?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2、品味“淡妆浓抹总相宜”(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中讲述)柳枝儿为西湖化着妆。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水是那么清凌凌的,下雪啦,一片银装素裹。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描

7、绘心中的西湖如果说,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就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出示句式:-的西湖是淡妆,看!-的西湖是浓妆,看!-练习、指导、展评、互读。【由于诗的语言有较大的跳跃性,教学时通过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凭借想象加以连缀,获得完整的美感体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真正的体会到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六)、情系西湖1、拓展资料,突出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出示画面)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出示画面)(1)你有什么想

8、对苏轼说的吗?(2)诵读古诗。【在一个又一个的西湖经典画面中,学生随苏轼一同走进西湖,在文字背后感叹诗人个人的魅力,体会作者对西湖特殊的温情,】2、好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美,的确是美,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周起渭的眼中,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在白居易的眼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在苏轼的眼中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九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西湖,还是那样迷人,它不仅仅是名景,它还是文化。文化在传承,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想到这个人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让我们深情地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总结:这些字、这些景、这首诗,通过今天地学习,让它们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下课!【课的结尾落脚在经典与文化上。此刻以苏轼的诗句为基点,顺时间而下,又一次复现了艾青、周起渭、白居易的诗句,在穿越千年的西湖美景中,使学生切实感悟到自然的力量,经典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唯有阅读经典,传承文化,我们(七)、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比明月(?)!晴好雨奇借景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