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2级公共基础知识讲课用(第二部分)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501872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2级公共基础知识讲课用(第二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计算机2级公共基础知识讲课用(第二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计算机2级公共基础知识讲课用(第二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计算机2级公共基础知识讲课用(第二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计算机2级公共基础知识讲课用(第二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2级公共基础知识讲课用(第二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2级公共基础知识讲课用(第二部分)(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页,计算机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卷分析,第2页,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内容: 1. 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 2. 结构化程序设计。 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对象,方法,属性及继承与多态性。,第3页,1结构化程序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四条原则是: 1. 自顶向下; 2. 逐步求精; 3. 模块化; 4. 限制使用goto语句。 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1)顺序结构: 简单的程序设计,最基本、最常用的结构; (2)选择结构(分支结构): 包括简单选择和多分支选择结构, (3)重复结构(循环结构): 可根据给定条件,判断是否需要重复执行某一相同程序段。,第4页,2面向对象的程序设

2、计,对象是面向对象方法中最基本的概念。 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由一组表示其静态特征的属性和它可执行的一组操作组成。 属性即对象所包含的信息 操作描述了对象执行的功能,操作也称为方法或服务。,第5页,类是指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方法的对象的集合。 所以类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对应类的一个实例。 消息是一个实例与另一个实例之间传递的信息。 消息的组成包括 (1)接收消息的对象的名称; (2)消息标识符,也称消息名; (3)零个或多个参数。 继承是指能够直接获得已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他们。 单继承指一个类只允许有一个父类 多重继承指一个类允许有多个父类

3、。 多态性是指同样的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受时可导致完全不同的行动的现象。,第6页,程序设计基础方面的考题,1.符合结构化原则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是: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和【 】 . (2009年3月)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的是(2009年9月) A) 可封装 D) 自顶向下 C) 模块化 D) 逐步求精 3.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2010年3月) A)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编写程序代码并上机调试 B)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确定所用数据结构 C)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确定所用算法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完整 4.在面向对象方法中,类的实例称为 【_】 。(2005年4月) 5.在面向对象方法中

4、, 【_】 描述的是具有相似属性与操作的一组对象。(2006年4月),(顺序结构),A,D,对象,类,第7页,第三章 软件工程基础,计算机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软件按功能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或工具软件)。,第8页,1.软件工程概念,软件工程是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一整套方法、工具、文档、实践标准和工序。 软件工程包括3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软件周期: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 软件生命周期三个阶段: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主要活动阶段是: (1)可行性研究与计划制定; (2)需求分析; (3)软件设计; (

5、4)软件实现; (5)软件测试; (6)运行和维护。,第9页,2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着眼于数据流,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建立系统的处理流程,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 (1)数据流图; (2)数据字典; (3)判定树; 判定表。 (4)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第10页,3结构化设计方法,软件设计包括: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 在程序结构中各模块的内聚性越强,则耦合性越弱。优秀软件应高内聚,低耦合。 常见的过程设计工具有: 图形工具(程序流程图,N-S,PAD) 表格工具(判定表) 语言工具(PDL伪码),第11页,程序流程图,N-S图,PAD图,

6、第12页,4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目的: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软件测试方法: 静态测试: 包括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不实际运行软件,主要通过人工进行。 动态测试: 是基本计算机的测试,主要包括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 软件测试过程一般按4个步骤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第13页,5 程序的调试,程序调试的任务是诊断和改正程序中的错误,主要在开发阶段进行。 软件调试 静态调试主要是指通过人的思维来分析源程序代码和排错,是主要的设计手段。 动态调试是辅助静态调试。主要调试方法有: (1)强行排错法; (2)回溯法; (3)原因排除法。,第14

7、页,(1) 下面叙述中错误的是 (2009年3月) A)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B)对被调试的程序进行“错误定位”是程序调试的必要步骤 C)程序调试通常也称为Debug D)软件测试应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意性 (2) 软件测试可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基本路径测试属于【 】测试。(2009年3月) (3) 按照软件测试的一般步骤,集成测试应在_测试之后进行。 (4) 软件工程三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过程,其中,_支持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2008年9月) (5)软件设计中划分模块的一个准则是(2009年9月) A) 低内聚低耦合 B) 高内聚低耦合 C) 低内聚

8、高耦合 D) 高内聚高耦合,A,软件工程方面的考题:,白盒,单元,过程,B,第15页,(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2005年9月)A A)软件交付使用后还需要进行维护 B)软件一旦交付使用就不需要再进行维护 C)软件交付使用后其生命周期就结束 D)软件维护是指修复程序中被破坏的指令 (7) 程序流程图中的菱形框表示的是 【2】(2009年9月) 。 (8)软件开发过程主要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与测试四个阶段,其中 【3】 阶段产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2009年9月)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2006年4月) A)软件测试应该由程序开发者来完成 B)程序经调试后一般不需要再测试 C)软

9、件维护只包括对程序代码的维护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A,逻辑条件,需求分析,D,第16页,(3)软件按功能可以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或工具软件)。下面属于系统软件的是 A)编辑软件 B)操作系统 C)教务管理系统 D)浏览器 (4)软件(程序)调试的任务是 A)诊断和改正程序中的错误 B)尽可能多地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C)发现并改正程序中的所有错误 D)确定程序中错误的性质 (5)数据流程图(DFD图)是 A)软件概要设计的工具 B)软件详细设计的工具 C)结构化方法的需求分析工具 D)面向对象方法的需求分析工具 (6)软件生命周期可分为定义阶段,开发阶段和维护阶段。详细设计属于

10、 A)定义阶段 B)开发阶段 C)维护阶段 D)上述三个阶段,2010年3月计算机等级考试,B,A,C,B,第17页,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点得分表,时间,知识点,第18页,第四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数据:实际上就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是数据的集合,具有统一的结构形式并存放于统一的存储介质内,是多种应用数据的集成,并可被各个应用程序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一种系统软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是数据库的核心。 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员(人员)、硬件平台(硬件)、软件平台(软件)五个部分构成的运行实体。 数

11、据库应用系统:由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及应用界面三者组成。,第19页,数据库系统,20,常见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小型数据库: Visual FoxPro (以后简称为VFP) Access (office套件中的一个) Paradox 大型数据库: Oracle Informix SYBASE SQL server 等,第21页,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语言: (1)数据定义语言: 负责数据的模式定义与数据的物理存取构建; (2)数据操纵语言: 负责数据的操纵,如查询与增、删、改等; (3)数据控制语言:负责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的定义与检查以及并发控制、故障恢复等。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 (1)

12、文件系统阶段:提供了简单的数据共享与数据管理能力,但是它无法提供完整的、统一的、管理和数据共享的能力。 (2)层次数据库与网状数据库系统阶段 :为统一与共享数据提供了有力支撑。 (3)关系数据库系统阶段,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第22页,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点: 数据的集成性 数据的高共享性与低冗余性 数据独立性(物理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 数据统一管理与控制。 数据库存放数据是按数据所提供的数据模式存放的,具有集成与共享的特点。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 (1)概念模式(2)外模式(3)内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两级映射: (1)概念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 (2)外模式到概念模式的映射。,1.数据库

13、系统的基本概念,23,应用,外模式 (用户数据库),应用,外模式 (用户数据库),应用,外模式 (用户数据库),概念模式 (概念数据库),内模式 (物理数据库),数据库,外模式概念模式映射,概念模式内模式映射模式,24,2.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Data Model)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数据描述。 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型可以将复杂的现实世界要求反映到计算机数据库中的物理世界。 现实世界 信息世界 计算机世界 数据模型是数据特征的抽象,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 数据模型所描述的内容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第25页,2. 数据模型,E-R模型的基本概念 (

14、1)实体: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2)属性:事物的特性; (3)联系: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关系。 实体集的关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 在一所学校,一门课程与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在一所学校,多门课程与多个学生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26,E-R模型的图示法 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实体集、属性与联系。 (1)实体集表示法 在E-R图中用矩形表表示实体集,在矩形内写上实体集名称。如实体集学生(student)、实体集课程(course) (2)属性表示法 在E-R图中用椭圆形表示属性,在椭圆形内写上该属性名称。如学生有属性:学号(S#)、姓名(

15、Sn)及年龄(Sa)可用如下表示。,student,course,S#,Sn,Sa,27,(3)联系表示法 在E-R图中用菱形(内写上联系名)表示联系。如学生与课程的联系SC,如下图所示: (4)实体集与属性间的联系关系 属性依附于实体集,它们之间有联系关系用无向线段表示。,SC,student,S#,Sn,Sa,28,属性也依附于联系,它们之间也有联系关系,因此也可用无向线段,如联系SC可与学生的课程成绩属性G建立联系并用下图表示。 (5)实体集与联系间的连接关系(也可用无向线段),SC,G,student,course,SC,第29页,E-R模型之间的联接关系: 实体是概念世界中的基本单位

16、, 属性有属性域,每个实体可取属性域内的值。 一个实体的所有属性值叫元组。 E-R模型的图示法: (1)实体集表示法;用长方形 (2)属性表法;用椭圆形 (3)联系表示法。用菱形,(m:n),第30页,1.层次模型(采用树型结构),图1-4 层次模型示例,4.2.3常见数据模型,第31页,2.网络模型(采用无向图型结构),第32页,3.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结构),第33页,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简称表,由表框架及表的元组组成。一个二维表就是一个关系。 关系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它建立在数据理论的基础之上,有很多数据理论可以表示关系模型的数据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系代数与关系演算。,34,1.关系的数据结构 二维表由表框架与表元组组成。 表框架由n个命名的属性组成(n称为属性元素)。 每个属性有一个取值范围称为值域。 表框架对应了关系的模式,即类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