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地理基础篇——地球与地图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课下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01812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地理基础篇——地球与地图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课下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地理基础篇——地球与地图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课下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地理基础篇——地球与地图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课下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地理基础篇——地球与地图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课下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地理基础篇——地球与地图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课下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地理基础篇——地球与地图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课下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地理基础篇——地球与地图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课下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2018郑州模拟)甲、乙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甲、乙两地经度如下图所示,结合下图完成12题。1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方 B西方C西北方D东南方2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A20 000 kmB15 000 kmC10 000 kmD5 000 km解析:第1题,北半球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该地北极星的仰角,因为两地的仰角相同,所以两地纬度相同,故必然是东西方向。甲为(160W,60N),乙为(110E,60N),东西方向是以劣弧方向为准,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第2题,任意纬线上相差一个经度的距离为111 kmcos (为纬度),然后

2、乘以两地的劣弧经度差。答案:1.A2.D(2018大连一模)读下图,完成34题。3图中区域面积相比()ABCD无法比较4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海面距地心距离比稍长B区域位于区域的西北方向C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D东北航向是区域向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解析:第3题,区域经度差、纬度差相同。区域南北半球相反,纬度相同,面积相等;区域纬度低于区域,因此面积比区域大。第4题,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故纬度更高的区域平均海平面距地心距离稍短;相对方向要用劣弧定向法,经度相隔不能超过180,故区域位于区域的西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故区域位于西半球;区

3、域向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应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答案:3.B4.B(2018上海黄浦区模拟)假设甲、乙两图中各标注有一岛分别称为甲岛和乙岛,其位置与轮廓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56题。5关于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位于东半球B乙岛位于太平洋C乙岛面积比甲岛大D乙图的比例尺比甲图大6关于两岛中A、B两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A点位于(15N,105W)BB点位于(48S,150W)C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D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解析:第5题,据图中经纬度可知甲岛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乙岛位于南印度洋;根据两图经纬度间隔度数大小可知,甲岛经纬度间隔度数大,表示实际面积大,比例尺较小,乙岛经纬度

4、间隔度数小,表示实际面积小,比例尺较大。第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A点位于(15S,105E),B点位于(48N,150W);根据A、B点的经纬度可知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答案:5.D6.D(2018双鸭山一中模拟)一架飞机从甲地(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抵达乙地(60N,80E)。据此完成78题。7飞机飞行航线()A一直不变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D先向北后向南8这架飞机若以同样的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约需要()A8小时B12小时C16小时D20小时解析:第7题,从甲地(60N,100W)到乙地(60N,80E)最近的距离是走大圆的劣弧,而两

5、地经度差为180,大圆的劣弧弧面距离就是向北到北极点,再向南到乙地。第8题,甲地到乙地最近的距离,就是大圆的1/6,用了8小时;60N纬线长度约是赤道的一半,则从甲地沿60N飞行到乙地,走的路程是四分之一大圆,所以用的时间是12小时。答案:7.D8.B(2018济南六校联考)读图,完成910题。9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则速度最快的是()A甲B乙C丙D乙和丙10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C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D乙处比例尺最小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甲、

6、乙、丙三地与180经线的经度差相同,均为5,而乙地位于赤道附近距180经线的距离最大,但到达时间相同,所以乙速度最快。第10题,甲、乙、丙附近的三个阴影区域,跨经度数相同,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反之越大。所以乙处实际范围最大,甲处最小,图幅相等时,三地比例尺大小关系为甲丙乙。答案:9.B10.D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拦水坝所在河流的大致流向是()A自南向北B自西南向东北C自西向东D自东北向西南12图中两座山峰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A13 kmB12 kmC10 kmD18 km解析:第11题,先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的规律画出拦水坝所在河流

7、的流向(自下向上),然后根据图中左上角的指向标建立完整的方向坐标系,最后判断出该河流流向大致为自东北向西南。第12题,结合图中比例尺计算可知,两山峰间的直线距离约为13 km。答案:11.D12.A读经纬网图,回答1314题。13下列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实际面积小于乙区域B地与地自转线速度相等C地与地的距离为2 220 kmD地位于地的西南方向14关于图中各点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资源短缺,干旱面积广大B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广阔C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太阳能、地热能等能源丰富解析:第13题,甲、乙所跨经纬度数一样,但甲处纬度高,纬线短,实际面积比乙区

8、域小,A项正确。地球的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纬度高,自转线速度比地小;地与地的距离小于2 220 km;地位于地的东南方向。第14题,地位于北京附近,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短缺,但并非干旱面积大;地位于巫山附近,地势起伏较大;地位于海南岛北部,植被类型以热带季雨林为主;地位于拉萨附近,太阳能、地热能丰富。答案:13.A14.D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其中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少3/4。读图,完成1516题。15若图比例尺为1N,则图、图的比例尺依次为()A2N12NB12N2NC2N4ND12N14N16若甲、乙之间的图上距离为1.84 cm,则图的比例尺约为()A13 000

9、000B130 000 000C1300 000D130 000解析:第15题,两图面积之比等于比例尺之比的平方,据此计算可知图、图的比例尺分别为2N、12N。第16题,结合图示可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555 km,根据比例尺公式即可计算出图的比例尺约为130 000 000。答案:15.A16.B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回答1718题。17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A3B5C8D1018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A与都处于暖温带B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比小C从春分到夏至,比的昼长变化幅度大D从夏至到秋分,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解析:第17题

10、,读图可知,位于中国最南方的省级行政中心为海口,其纬度约为20N,北京纬度约为40N,由此可推知纬线间距为5。第18题,由“中国”应知位于北半球,结合“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判断,为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高寒气候区;与自转角速度相同;从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且地比地昼更长,夜更短,故地比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更大;与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从夏至到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相同,均为2326。答案:17.B18.C(高考江苏卷)如图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1920题。19“水半球”的极点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C南半

11、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20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B北京正值下班时间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解析:第19题,由题意可知,“水半球”和“陆半球”的极点关于地心对称。“陆半球”的极点为(38N,0),则“水半球”的极点为(38S,180)。第20题,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夜半球的中心点为(2326N,0),则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180),此时非洲大部分位于夜半球;北京时间8时左右,北京市正值上班高峰;南极昆仑站位于南极点附近,正值极昼期;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答案:19.D20.C任务型阅读在江苏高考英语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考题形式以表格形和树状形为主,文章体裁以议论文、说明文为主,文章篇幅往往较长,阅读量大,但结构清晰。该题型综合性很强,思维含量较高,答案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不局限于原文,原词填空题和词性、词形变换题在逐渐减少,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答案的题逐渐增多,另外还有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考题,这必将增加该题型的难度,所以得分一直偏低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