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验及答案(—单元)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01764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验及答案(—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验及答案(—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验及答案(—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验及答案(—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验及答案(—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验及答案(—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验及答案(—单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测验及答案(单元)7 / 7 作者: 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第I卷(选择题、判断题 共60分)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出自道德经)。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2、(2013年高考新课标I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3、明清之际形成的进

2、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特点的是( )A经世致用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工商皆本D天下为主,君为客4、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夸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6、明清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批判,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家是 ( )A

3、、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7、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下列四幅图片,明显体现文人画特色的是()8、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你觉得最适宜的是( )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印刷术文艺复兴的催化剂ABCD9、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 )A、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B、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C、发明的过程比较艰难D、领先西方时间长,足以令中华民族骄傲10、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4、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和压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闭关锁国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明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A、 B、 C、 D、11、唐诗兴盛的原因有( ) 社会经济的繁荣 普通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科举取士和帝王的提倡 A、 B、C、 D、12、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 )A、 仿制西式武器B、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C、 深入了解西方D、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牢笼1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

5、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14、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变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15、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其作用而言,其“新”在 ( )A、 深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B、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C、 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D、 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16、同盟会纲领中反映了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的是 (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17、下列与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无关的是( )A、 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B、 毛泽东对

6、建国之初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C、 以中共为首的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8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的新发展是 ( ) A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B提出“扶助农工”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提倡普遍平等 19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20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一国两制 C初级阶段理论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1“三个代表”

7、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如何加强党风建设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C如何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D怎样建设国家22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最早从理论上否定、最早在实践上开创、最早在实践上完成否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分别是( )韩非子 秦始皇 黄宗羲 康有为 孙中山 毛泽东A B C D23.有人评论辛亥革命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天下岂有与暴民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 ) A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B用暴力推翻清政府C革命只会导致社会动乱 D清政府统治一定会灭亡24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

8、正确的是 (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25有关“双百”方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党领导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B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C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D提出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6.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 )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提出 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创办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完善教育立法 邓小平提出教育的“

9、三个面向”A B C D27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 )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BCD28“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哪一文件有关(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199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29.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 (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培育出杂交水稻A、 B、 C、 D、 30被

10、西方媒体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B“银河”系列计算机的诞生C“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D“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331. 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

11、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体现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是哪一派的观点?(2分)材料一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32.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法、道四

12、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1)指出儒、墨、道的创始人和法家集大成者。(2分)(2)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家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2分)(3)儒家学说什么时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为什么?(4分)33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经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孙中山的救国道路,毛泽东的建国道路,邓小平的强国道路。(10分)请回答:(1)孙中山、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探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4分)(2)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在发展经济和统一祖国方面有哪些创新?(4分)(3)三位伟人所走的道路构成了中华民族百年追求,这一追求的主流目标是什么?(2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材料一: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