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年上海高考地理考试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01711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给力年上海高考地理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给力年上海高考地理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给力年上海高考地理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给力年上海高考地理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给力年上海高考地理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给力年上海高考地理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给力年上海高考地理考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费最给力年上海高考地理考试12 / 12 作者: 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 , . s, , , 2005年上海高考地理试卷(文科使用)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包括共同部分和选择部分。考生注意: 1答卷前,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将姓名、准考证号、校验码等填写清楚,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正确涂写准考证号码和校验码。 2第一大题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在答题卡上。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2B铅笔涂黑。注意试题题号与答题卡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答案

2、不能写在试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3第二大题采用人工阅卷。考生应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写在答题卡上一律不给分。所有考生应完成本大题共同部分试题;选择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A组试题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B组试题适合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考生可以任选一组答题,但不能交叉答题,如果考生交叉答题,只对A组的应答进行评分。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目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多数属于A亚洲国家 B欧洲国家 C非洲国家 D北美洲国家2下列山脉中,位于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是A安第斯山脉 B乌拉尔山脉 C昆仑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3近

3、年来,我国产值比重逐年降低的农业部门是A种植业 B牧业 C渔业 D 林业4一些发达国家将部分家电生产企业迁往中国、东南亚等地,主要是考虑利用当地A洁净的环境 B先进的科技 C便捷的交通 D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5如果我国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原油,最佳的运输方式应是A管道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铁路运输6下列国家中,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最有利的是A中国 B印度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7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卫星数目比土星多C自身能发光 D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8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A花岗岩、玄武岩 B石灰岩、砂岩C石英岩、大理岩 D大理岩、石灰岩9当罗马

4、处于温和多雨季节时A南京高温多雨 B亚洲热低压势力强C北京昼长夜短 D南极考察正处佳期10下列因素中,与美国乳畜带的形成无关的是A气候冷湿 B城市集中 C土壤贫瘠 D天然牧场广阔11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东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异常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 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12黄淮海平原地区适宜发展A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B以甜菜、棉花为主的绿洲农业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 D以瓜果、甘蔗为主的灌溉农业13下列工程中,对上海地区酸雨侵害起减缓作用的是A西气东输 B苏州河治理 C南水北调 D沿海防护林14北半球各地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A南极圈白

5、昼时间逐日变长 B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D太阳直射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15下列选项中,反映珠江三角洲农业特点的是A盛产棉花,商品率高 B天然橡胶产量高C劳动力集约化程度高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16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两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C地中海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17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和我国沪宁杭工业区相同的区位(布局)条件是A交通便利,市场巨大 B原料、燃料自给,水运方便C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低廉 D农业基础好,盛产稻米18上海中心城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高于郊区,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区A绿化面积不断扩大 B

6、建筑密集,上升气流强C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D大气中固体尘埃含量低19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河流大多在夏季进入汛期,原因是A均受夏季风影响 B均受高温影响C分别受夏季风和高温影响 D分别受高温和夏季风影响202005年4月2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启航,计划依次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再返回青岛。它将先后途经A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B马六甲海峡好望角巴拿马运河C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D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二、综合分析题(共110分)第(一)至第(六)题为共同部分(一)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大河的地理示意图,读图回答。(17分)21甲图所示的是河;乙

7、图所示的是河。22干流右岸易受河水侵蚀的是图所示河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23图所示河流径流量相对较小,因为该河大部分流经气候区。流域内水资源供不应求,甚至引发纷争,其原因除径流量相对较小外,还由于、。而另一图所示河流径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因为该河大部分流经气候区。这里淡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人口,很少被利用。24甲图中A处水利工程的名称是,该工程带来了一系列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等生态问题。而乙图所示河流流域则由于,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5目前这两条大河流经的国家共同面临的社会发展问题有(多项选择) A劳动力不足 B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C城乡差异悬殊 D教育、就业压力大(二)阅读下列

8、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12分)26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国。27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单项选择) A非洲 B亚洲 C欧洲D北美洲28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2中标出A点,以表示A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年龄国家 15岁以下15岁到64岁65岁及以上A国 50 45 5B国 17 65 1829分析图1和图2可以看出,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和等。30图3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三)阅

9、读分析祖国宝岛台湾岛有关信息资料,结合已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归纳该岛相关的区域地理特征。(22分)2003年台湾岛内产业部门及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产业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占岛内生产总值() 1.8 30.4 67.8 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 7.3 34.9 57.8 岛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2960 外贸总额(亿美元) 2710 主要工业品产量 成衣1598万打,人造纤维333万吨,监视器422万台,电脑主机板4672万片,便携式电脑105l万台,手机3068万部,电子电容器1991亿只,印刷电路板1.19亿平方米,钢坯1764万吨,水泥1847万吨,汽车39万辆31地理位置

10、:台湾岛东临太平洋,西隔海峡与祖国大陆相望:按热量带划分,大部分位于带,南部位于带。32自然环境特征:(1)台湾岛地形类型大部分为,平原主要分布在部沿海。(2)气候类型为气候,为气候。两种气候类型的界线向南弯曲,主要是的缘故。与同纬度大陆相比,台湾岛的气候具有较显著的海洋性特征,气温年较差,降水丰沛。(3)岛内自然资源种类多样,除了森林、鱼类、海盐、石油和硫磺外,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原因,还蕴藏着资源。(4)由于该岛邻近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容易发生等地质灾害。此外,每年夏秋受影响,经常酿成气象灾害。33人文、经济特征:(1)岛内产业比重最大的是第产业,其次是第产业。2003年外贸总额占岛

11、内生产总值以上,说明岛内经济对外依赖程度。(2)热带水果种植业在农产品出口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部。(3)产品种类多、技术含量高、在出口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工业部门是(单项选择) A纺织 B钢铁 C汽车 D信息电子(4)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中,岛内的主要优势是(多项选择) A资金 B技术 C市场 D劳动力(四)阅读下列资料,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10分) 北极地区的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国多次组织科学考察队在北极地区开展多领域的考察研究。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约790N,120E)在北极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继南极长城站(约620S,590W)、中山

12、站(约690S,760E)之后我国第三座极地科学考察站。34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海岸线曲折,建港条件好 B北冰洋连接三大洲两大洋,位置重要C世界上淡水储量最丰富的地E D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最著名的不冻港35在北极地区的夜空,经常出现色彩绚丽的光弧,被称为,它主要是由来自太阳外部层的带电粒子流与地球高空大气摩擦而产生的。36我国三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站,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站,常年盛行东北风的是站。37一年中,黄河站极夜持续时间大约为(单项选择)A1天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38我国建立北极黄河站的主要目的是(多项选择) A研究企鹅、海豹的生活习性 B了解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C获得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权利 D创建科研平台,解开众多学科谜团(五)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至今,虽然“身体”在不断“长大”,但在上海的经济地位却一直“长不大”。截止2004年底,崇明农业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