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014893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夯 实 基 础【P63】一、土地制度【基础梳理】原始社会: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井田制的演变(1)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土地上耕种。(2)瓦解时间:春秋时期。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战争频繁。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时间:春秋时期。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各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确立时间:战国晚期。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各国的变法运动。特点(1)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2)农民没有或只有

2、很少的土地。(3)农民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影响后果:土地兼并严重,社会两极分化。抑制兼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一条鞭法的实施和鱼鳞图册的制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重难突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在原始社会,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3)战国时期,在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贯穿了

3、封建社会的始终,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4)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之间的矛盾。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二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的时期

4、内奏效,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注意: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国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农民容易失去土地而租种地主的土地,使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真题演练】【例1】(2016全国)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

5、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例2】(2016全国)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B)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

6、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二、“重农抑商”政策【基础梳理】原因:商周及后来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目的: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表现: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中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7、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明清: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保障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的发展,违背历史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重难突破】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和主要表现(1)原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法家重农抑商的主张。“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2)主要表现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

8、值取向。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人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真题演练】【例3】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

9、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解析】第(1)问“做法”根据材料“开关梁,弛山

10、泽之禁”回答。“成效”根据材料“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分析。“目的”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两个角度概括。“经济后果”从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进行概括。第(3)问可结合题头“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概括二者的关系。【参考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

11、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三、海禁与闭关锁国【基础梳理】明朝的“海禁”原因: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明统治者担心敌对势力与倭寇勾结,危及统治。内容: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人民不得擅自与外国互市。清朝的“闭关锁国”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直接原因:孤立抗清势力和防止外来骚扰。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许广州一地与外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

12、经营对外贸易。“闭关政策”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独立的作用。消极: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重难突破】“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这一方面原因的最好印证。政治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2)影响积极:“闭关锁国”政策作为一种消极

13、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抵制作用。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真题演练】【例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B)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

14、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和“海禁”政策。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题干材料“抚臣涂泽民请开市舶”可知,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考点延伸】相关时期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组成。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而西方文明以海洋为中心,工

15、商业繁荣,早在14、15世纪意大利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实行重商主义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农耕文明转化为工业文明,相比之下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真题演练】【例5】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C)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经济政策不合时宜中国古代一直是世界最富的国家作者的结论是基于东西方比较研究A BC D【解析】“停滞于静止状态”是说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与之无关,符合题意,故选C。【他山之石】1商鞅在秦国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2君主私有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3编户齐民: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