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见手法分析资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501327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常见手法分析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歌常见手法分析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歌常见手法分析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歌常见手法分析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歌常见手法分析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常见手法分析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常见手法分析资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诗歌手法 易混术语解析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比喻和象征的共同点: 一、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比喻如: 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用“明星”来说明“街灯”。) 人不可以无耻,因为无耻是魔鬼的钓饵。(用“钓饵”来说明“无耻”。)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燕雀”、“鸿鹄”分别说明“佣者”与“陈 涉”。) 象征如: 我看得见那枣红色的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 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用“百合花”来说明“纯洁与感情” 。) 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 圆的坟顶。(用“红白的花”说明革命的前景和希望,人们对革命

2、者的崇敬 与怀念之情。)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比喻侧重于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这种相似是直接的、可观的。如:的“街灯”和“明星”, 的“无耻”和“钓饵”等。而象征侧重于象征客体和象征意 义之间的相关联系,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而且 这种相关联系是靠联想去寻找的。如例 。“红白的花”和 “革命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或“人们对革命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之间是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的,人们只能通过联想把“花” 与“美好前景和希望”联系起来。再如,鸽子象征和平。“鸽 子”与“和平”也不存在相似点。 2、各自的作用不同。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手法

3、,即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 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化平俗为生动。如:失掉光辉的 太阳,飘浮在雾海之上,恰似一个落入水中的铜镜。“失 掉光辉的太阳”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比较抽象的,但“铜镜” 就具体形象得多了,人们通过这个形象就很容易感知到“ 鬼魂光辉的太阳”的形状和色彩。而象征却恰恰相反,它 是一种含蓄化手法,即把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含蓄化,使其 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如上文的“红白的花”是具体而常 见的,但其蕴含的意义是丰富而深刻的。只有在药这 篇作品所创设的典型环境中才具有这样的特殊含义。 3、稳定性不同 这里所说的稳定性是说比喻的意义较为狭窄和固定,而象征的意义 却要宽广和深沉得多,具有含

4、义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比喻和 象征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区别。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 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 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 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这两首词都是以“梅”为象征客体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但毛泽东赋予 了梅花热情、坚强、乐观、昂扬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作者襟怀阔大 ,气度非凡。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象征其自我,他把自己在政治上 备受打击的遭遇和不肯同流合污、坚守节操的品格融入了梅花的形 象中,显得消极、悲观、孤芳自赏。这样,同是

5、梅花这一象征客体 ,因人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寓意。 总之比喻与象征有着很大的差别:前者本体和喻体 之间要求“形似”或者“神似”,后者象征意义与本体 事物间要求“神似”;前者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对 象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后 者是以物显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而让读者去联 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前者只限于修饰语句,后者作为文学创作基本手法 ,它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层或一个段落 。 烘托/渲染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 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 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

6、体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 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 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 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 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 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 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 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 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

7、之大、之猛 。(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 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 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 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 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 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 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 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 心,

8、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 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 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 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 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具体说来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 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 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 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故写愁,将

9、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 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 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 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 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 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

10、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 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 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 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 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

11、中的意境,为读者提 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 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 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 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 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 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 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析】上阙写实,通过初

12、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 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 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 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 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 油然而生。 解答这类手法的思路是: 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 什么景或事, 然

13、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 织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 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 ,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作者主要 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 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衬托/对比/烘托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 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 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 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 白的

14、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 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 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 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 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 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 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情 感的?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 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 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 ,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 情欢乐;另一幅则

15、是“只今惟有鹧鸪飞” 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 ,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 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 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 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夜雪夜雪 白居易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诗 加以分析 这首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烘托的手法 。首句写的是“衾枕冷”,这其实就是因 为下雪夜冷。冻醒后抬头看见窗外很亮 ,这也是因雪所致。末一句写听到的“ 折竹声”,更是烘托出夜雪之大,雪压 断了竹枝。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 角度侧面描写,正所谓“不着一字,尽 得风流。”

16、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 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 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 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 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 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 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 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 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 映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术语 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 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 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 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 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 ,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 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