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四节 颅内肿瘤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501313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四节 颅内肿瘤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四节 颅内肿瘤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四节 颅内肿瘤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四节 颅内肿瘤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四节 颅内肿瘤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四节 颅内肿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四节 颅内肿瘤(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颅内肿瘤一、星形细胞肿瘤1、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l CT:大脑半球髓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水肿及占位表现不明显。无明显强化。l MRI:髓质内边界清楚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l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表现。l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影像学表现】l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可有水肿和占位表现l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CTl

2、平扫:多呈低或低、等混杂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95%瘤内有坏死或囊变,出血很常见,钙化少见。瘤周水肿和占位表现明显增强: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但不均一。【影像学表现】-MRIl 平扫:实体部分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等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在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典型的出血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l 增强:实体部分及坏死边缘强化,不规则“花环状”强化为其特征。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l 影像学: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l 【影像学表现】l CT平扫:边界不清等或低密度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肿瘤周围无或仅有轻度

3、水肿l CT增强: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l MRI平扫: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l MRI增强:程度不同强化或不强化l 三、室管膜瘤l 【影像学表现】-CTl 平扫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孔延到小脑延髓池,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稍高密度;50%小圆形钙化、可囊变。l 增强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l 【影像学表现】-MRI平扫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囊变、坏死时信号不均;脑积水l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四、髓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CTl 平扫:后颅窝中线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向前移位。室管膜下转移时

4、脑室周围可见略高密度带状影。l 增强:多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为带状强化。【影像学表现】-MRIl 平扫: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变形、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l 增强: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灶也明显强化五、脑膜瘤【影像学表现】-CTl 1.典型表现:l 平扫: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均一高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以广基和颅骨内板或硬膜相连。常有点状、不规则或全部钙化。占位明显,水肿较轻。可见相邻颅骨骨质增生或破坏,并可形成头皮软组织肿块。少数表现不典型:呈低密度,合并蛛网膜囊肿,囊变、坏死或出血。恶性者不具特征性l 增强:

5、多明显均一强化【影像学表现】-CT2、非典型表现:非典型表现肿瘤约占2%-14%,可为:全瘤以囊性为主;肿瘤内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壁结节;全瘤密度低,并呈不均匀强化;瘤内有高密度出血灶;肿瘤完全钙化;骨化性脑膜瘤;瘤周脑脊液样低密度区;酷似脑内的肿瘤;多发性脑膜瘤【影像学表现】-CTl 平扫:T1WI、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瘤周可见受压脑皮质为“皮质扣压征”。瘤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空信号l 增强:明显均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脑膜尾征”。六、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CTl 平扫:l 微腺瘤多难以显示。l 巨腺瘤为鞍内鞍上等或稍高密度影,囊变、坏死、出血使密度不均。蝶鞍扩大,鞍背变薄、倾斜,鞍

6、底下陷;向下突入蝶窦、向上累及鞍上池、向两侧侵及鞍旁及海绵窦。l 增强:微腺瘤需呈冠状薄层扫描,可见垂体内低密度病变,且造成垂体上缘局部上凸,垂体蒂倾斜和鞍底局部首先破坏下陷;巨腺瘤为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影像学表现】-MRIl 平扫:微腺瘤常使垂体上缘上凸,垂体柄偏移,肿瘤多在T1WI为低、T2WI为高信号。巨腺瘤在T1WI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合并囊变、坏死、出血时信号不均。肿瘤可突入蝶窦、侵及鞍上池、向上压迫视交叉,也可累及鞍旁及两侧海绵窦,侵犯鞍背使正常脂肪信号消失。l 增强:微腺瘤强化较正常垂体慢,增强早期为低信号区,延迟后逐渐强化,晚期可与正常垂体等信号。巨腺瘤呈均一或不均一强

7、化,并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受累情况。七、颅咽管瘤【影像学表现】-CTl 平扫:为鞍上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囊内蛋白含量高或实性者可呈等或高密度。可见钙化。l 增强:囊壁呈环状强化,实性者为均一强化。【影像学表现】-MRIl 平扫:信号与囊液成分有关。T1WI多为低信号,囊内蛋白浓度高或出血时可呈高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l 增强:囊壁及实体部分明显强化。八、生殖细胞瘤【影像学表现】l CT平扫:边界清楚类圆形等或高密度肿块,钙化的松果体被肿瘤包绕为典型表现l CT增强:明显均一强化l 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内小囊或坏死灶呈T1低T2高信号l MRI增强:明显强

8、化,发生脑脊液播散时,脑室壁及蛛网膜下腔内可见线状强化九、听神经瘤【影像学表现】l CT平扫:小脑角区类圆形等或囊性低密度肿块,少数为高密度,70%90%内耳道锥状或漏斗状扩大。占位效应明显,脑干、四脑室受压变形。l CT增强:半数均一,其次为不均一,少数环状强化。l MRI平扫: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变坏死呈T1低T2高信号。l MRI增强: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少数环状强化。十、脑转移瘤【影像学表现】l CT平扫:皮质及皮质下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灶,也可为略高密度或囊性,囊内可有结节。肿瘤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l 病灶常多发,为特征性表现。l 硬脑膜转移为硬膜局

9、限性增厚、硬脑膜结节。颅骨转移为局部骨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影像学表现】l CT增强:脑实质转移瘤多呈均一或环状强化。l 室管膜下转移则为沿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l 柔脑膜转移为脑池、脑沟弥漫强化和皮质结节。l 硬脑膜转移多为硬膜局限性增厚并明显强化或呈结节状强化,少数可表现为与硬脑膜广基相连的异常强化的肿块,类似脑膜瘤。l 颅骨转移为骨破坏区内异常强化的肿块,可突破颅骨达头皮下【影像学表现】l MRI平扫:多数T1WI为低、T2WI为高信号。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胃肠道肿瘤、分泌粘蛋白转移瘤、富含细胞成分,核浆比例高的转移瘤在T2WI上呈低信号l MRI增强:为均

10、一结节状和/或环状强化。0.20.3mmol/kg Gd-DTPA增强可显示小的转移灶,利于转移瘤的发现和诊断第五节颅脑外伤一、颅骨骨折【影像学表现】l X线:线性骨折平片显示僵硬线条状低密度影;3岁以下儿童,骨板多如乒乓球凹陷状,常无明显骨折线。对于颅底骨折和骨折引起的颅内出血、脑脊液漏,由于组织重叠缺乏对比,普通X线检查常显示不佳。l CT:是颅骨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表现为骨质的连续性中断、移位,还可见颅缝增宽分离,并能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脑水肿,以及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等情况。二、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影像学表现】l 损

11、伤区低密度:脑水肿l 散在点片状出血,可发展为脑内血肿l 蛛网膜下腔出血l 占位及萎缩l 其他,颅骨骨折、颅内积气l MRIl 脑水肿、出血三、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影像学表现】l CT:l 单侧或双侧脑内低密度(20HU)l 脑室系统普遍受压变小,脑池、脑沟消失l 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小脑多发点片状出血,部分兵力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l MRI:诊断敏感性优于CTl 弥漫性脑水肿和脑肿胀:长T1长T2信号l 多发点状出血【影像学表现】l 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或中脑弥漫性或局灶性长T2信号l 小出血灶l 急性期为点状等长T1

12、短T2信号l 亚急性期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一)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影像学表现】l CT:l 内板下方双凸形高密度,均一或不均一l 血肿局限,多不超越颅缝,若骨折超越颅缝,则血肿可超过颅缝l 常合并颅骨骨折l 可多发l MRI:形态同CT所见,信号演变同脑内血肿(二)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影像学表现】l CT:l 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少数为等或低密度l 范围广泛,可跨越颅缝l 亚急性、慢性期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其内可有分隔或钙化;可双凸形l 增强可见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脉及血肿包膜强化l MRI:信号演变同脑内血肿(

13、三)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影像学表现】l CT:l 脑内不规则高密度(5090HU)l 周围水肿及占位表现l 吸收同高血压脑血肿l MRI:同高血压脑血肿(四)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atoma)CT表现脑沟、池内密度增高影,可呈铸形。大脑纵裂池出血多见。亦见于外侧裂池、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或脑室内一般7天左右吸收,CT检查阴性,而MRI检查仍可发现高信号出血灶的痕迹。五、硬膜下积液(subdural fluid accumulation)影像学表现 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影六、脑外伤后遗症 post-traumatic brai

14、n syndrome 软化灶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积水(hydrocephalus)第六节脑血管疾病一、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影像学表现】l 血管造影l 脑血管狭窄或闭塞:50%l 血流缓慢,循环时间延长,动脉排空延迟l 逆血流、无灌注区、动静脉短路【影像学表现】l CT表现(24小时)l 5060%正常l 早期征象l 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89Hu(4253Hu)l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l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影像学表现】l CT表现(24小时)l 脑质密度:闭塞血管供

15、血区低密度,同时累及灰白质,大小和形状与闭塞血管有关;12周密度减低且均匀,边界较清;23周,梗死区水肿消失、吞噬细胞浸润成为等密度,“模糊效应”;12月,软化灶l 水肿和占位:12周最明显l 脑萎缩:脑室、脑沟扩大l 增强:3天周,23周最明显;脑回、斑片、团块状;BBB(Blood brain barrier)破坏、新生毛细血管、过度灌注【影像学表现】l MRI:梗死6h内,由于细胞毒性水肿,DWI即可发现高信号;此后发生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死亡、髓鞘脱失、血脑屏障破坏,T1与T2弛豫时间延长。l 正常血管流空信号消失。【影像学表现】l MRI(24小时)l 信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3周“模糊效应”;12月软化灶l 水肿和占位:12周最明显l 增强l 动脉增强消失l 邻近脑膜强化:13天l 脑实质强化:数周二、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