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工艺美术史测验五大问题解析答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01085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工艺美术史测验五大问题解析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外工艺美术史测验五大问题解析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外工艺美术史测验五大问题解析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外工艺美术史测验五大问题解析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外工艺美术史测验五大问题解析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工艺美术史测验五大问题解析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工艺美术史测验五大问题解析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工艺美术史测验五大问题解析答案7 / 7 作者: 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汉代青铜灯具的艺术成就。一、卓越的科学功能 1、合理的尺度与构造 灯具的首要功能是照明,必须具有实用性。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尺度和结构,都是根据其实际功用确定的。 首先从造型尺度来看,不同灯具造型尺度的制定,是以使用方式的不同为依据。至于夜间行路的手执行灯、提灯等等,其造型尺度都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2、巧妙的环保功能 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解决了灯烟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汉代的座灯大多设计有导烟管,并于灯体内贮入清水。这是汉代青铜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二、独特的艺术语言 1、优美的三维

2、空间造型 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题材大多模拟人物、动植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象形造型。这类作品的造型生动,形象优美,造型手法、简练,体现了大气、朴拙的风格,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当时人们高度的艺术审美思想和高超的三维造型表现能力。 2、华丽的青铜材质装饰 “错彩镂金”是汉代青铜灯具装饰的集中体现。青铜作为灯具的制作材料,其材质本身就具有雍容华贵之感,再加上精美的装饰,则更显富丽。装饰手法上除雕纹之外还运用了漆彩绘、错金银、鎏金、透雕等多种工艺,刻意表现出灯具的华丽高贵,反映了宫廷贵族对青铜灯具这一贵族专用品在装饰审美上的基本取向。三、深厚的文化内涵 灯具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设计不可避免地打上

3、了时代文化氛围和审美风尚的烙印。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之所以大多是象形的,是因为它寓寄着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具有象形寓意的文化特征。青铜灯具的象形造型艺术,从对自然形态的表层模拟发展到象形寓意,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汉代民族文化精神观念的物化载体。 2为什么说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艺术的最高峰。宋代瓷器的发展可以说是瓷器的全盛时期,无论是造型、装饰以及釉色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可谓古代陶瓷工艺的最高峰。由于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开发经济新领域,重视手工艺,全国出现了很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瓷器是商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瓷窑集中地本真也成了繁荣的市镇。并且宋朝廷重视海外

4、贸易,把瓷器列为重要的商品大量输出,促进了海上航路的发展,以及中外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综上原因造成宋代瓷器发展为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 宋朝瓷器的造型种类多,变化多,美观实用,式样新颖,丰富多彩。有的均匀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民间瓷窑的作品具有朴实大方,经济耐用的特点,即从实用出发又兼顾到审美要求,许多好的造型延续到后世烧制,赢得人们的喜爱!有的器物每一种类型就有许多的样式,实用又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宋代的瓷器装饰纹样,造型多变而为之一新,题材丰富、构成形式自由活泼,常用的装饰内容是为人、神、兽。人物纹中婴戏、自然风物中山水也是常见纹样。还有利用窑变,釉裂、流釉等可控烧制技术表新自然装饰新

5、的装饰方法。在瓷器史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地。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对外贸易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瓷器产量大增,名窑倍出,如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窑系。还有在宋代就著名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宋代陶瓷工业的生产规模大,产品数量多,窑口遍布东南西北,延续时间长,是我国封建社会瓷器发展的最高阶段,其艺术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3.唐代金银器设计的艺术成就。 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绚丽的瑰宝。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表现出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布局合理、装饰形式多样等特点。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内容广泛,最主要的是写实装饰图案的应用。写实图案包括动物

6、”植物和其它三类,纹样优美,形象生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造型气韵生动,动态优美,装饰感强。以龙为例,由于龙是皇室的象征,所以工匠们对龙的刻画也更为精心和讲究,特别是盛唐时期龙的形象。这个时期,龙的形象常常塑造成硕头、长角、虎口、鹰爪、莽身,集各种动物特征与一体。无论头部、躯干、肢爪均表现出龙腾空遨游、穿云破雾的气势和强大的威慑力。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加工技术亦即复杂精细巧妙。在当时,就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从出土的唐代金银器可以看出,装饰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些技艺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机构

7、也对金银器的制作大力支持。在唐初期,西方的工艺品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这些器物的欣赏使用多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人们不可能去接受那些不适合生活情趣或审美要求的事物。于是工匠艺人们通过了解外来商品文化,又从传统文化中移植作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于是,唐金银器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鲜艳夺目一朵奇葩。同时也使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唐代的工匠以其惊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手艺, 描绘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画面,将唐代装饰艺术推向高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4.为什么说清代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

8、中国古代设计的衰落。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然而封建制度极度衰落。中国古代设计衰落是从清代的文化高压制度谈起的,清代是一个不允许丝毫创新,文字狱盛行的时代,人们稍有不甚就性命不保,就在这样一个社会风气下,自然没有一个人情愿的去做设计了.即使是做设计,大家也会战战兢兢,尽最大可能的和先人保持一致,和官员的理解能力保持一致.否则很容易招徕杀身之祸. 再加上皇权至上的理念,表明了当时皇权的高度集中,达到顶峰,而大家都知道这是封建衰落的一个标志,为皇权服务的建筑设计也走向衰落;再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外界交流的中断,建筑设计也必然走向衰落再之,清朝手

9、工艺品的工艺设计都已接近成熟,并形成许多刻版的风格规定,是后人很难打破传统。 我们就从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异族服装。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

10、,却超过了历代。 清代服装设计是中国古代设计衰落的一个缩影,其进程随着封建末代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止。5.简述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及审美价值。元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与彩绘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花,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明、清时期在国际制瓷业上的地位。 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特点是气势磅礴,笔势飞动,整体讲究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即使是云纹、海水、松石、古竹等图案纹饰,也只是大体规整而已。其用笔纯熟,悬肘运腕而写,所绘出图案,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呈现出一种浑厚而又妖娆雅致的神韵。 到了元代的中晚期,景德镇青花烧造的技术已完全成熟,其特征是胎体厚重而又

11、洁白,釉面白里泛青,釉色莹润,色调清新,纹饰素雅,图案层次丰富等等。其中有些器皿采用高锰低铁的进口青料,又称“苏麻离青,苏派勃青,回回青”等名称。元、明初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大多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带银黑色结晶状斑点。经化验,进口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成份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为后人鉴定元、明两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虽然目前仿品成风,但唯独这种铁锈斑的发色,是后人无法仿造的。 元代所产的青花瓷远没有明、清时代的规模大,产量及生产区域也很小,所以传世品总量大致在300件左右,国外约200件。无论从数量与质量上,国内的藏品远逊色于国际上的元青花。前几年在国外某地举行大型拍卖会上,一件元青

12、花瓷器最后以千万元的高价成交,其可谓是价值连城。6.结合具体实例,简述古代波斯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波斯地毯是地毯中的精品之一,其精湛的织造技艺和艺术价值已广为人知。由于它融入了古老的波斯文明,而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态,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1、古代波斯地毯的编制艺术中吸取了中国的以及欧洲国家的智慧。这主要得益于波斯人民丰富而悠久的文化积淀及中世纪波斯灿烂的文化。所以,波斯工艺美术从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地域,全方位地吸收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希腊罗马艺术,以及东方的印度、中国文化的养料,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波斯的具有鲜明个性,同时又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关联的工艺风格和艺术特征。

13、2、波斯地毯没有两块一样的,在编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图案的搭配以及所反映的寓意。伊斯兰的图案设计师们往往倾向于把原来具有表现象征性的纹样转化为越来越具有地方风格的、难以辨认的形式。可见波斯工艺美术注重造型的重要性,不论是什么材质的制品,皆以造型为本,精益求精。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制品造型,也都全力以赴,以达尽精微而致广大的境地。3、波斯地毯在纹样上借鉴了中国的文化,所以波斯地毯洋溢着一种东方艺术的气息。在造型与装饰上,注重平面化的表现手法和程式化的形式运用。对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形象加以变形处理,以符合装饰形式的需求。同时,注重强烈色彩的应用,以此加强工艺美术中的装饰性表现。5、波斯地毯具有丰富

14、的材质肌理,通常融合了羊毛、棉、真丝、金丝和银丝等多种材料。纵观波斯工艺美术的发展,各种材质被广泛应用,并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设计加工,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加工技术和新的工艺品种。因此,波斯的工艺美术以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而为人所知。7.结合具体实例,简述哥特式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其艺术形式虽然有现实主义的反映,但总的来说是刻意追求一种神秘虚幻的景象,以充满动态和色彩来刺激人们的神经。 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但已不是城堡式,而是由尖角

15、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垂直轴的骨架结构承载建筑物的重量。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包括钟塔也和教堂的轻巧 、垂直的形体一样,高耸云霄。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各个城市显示其强大蓬勃生机的反映。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鼎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圣彼得大教堂 巴塞罗那大教堂 比卡索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 圣日维涅大教堂(巴黎万神庙) 比萨大教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