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件: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500558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6.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课件: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课件: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课件: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课件: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课件: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课件: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课件: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地 势 陡 峭 的 华 山 急流跌宕的瀑布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江南丘陵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表形态与地质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 影响 相互 关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地内: 地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地震 形成高山或 低地,使地 表崎岖 地外: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 成岩 削高填低, 使地表平坦 同时进 行,以 内力作 用为主 第二节 之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必修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最新考纲 u地

2、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分析解读 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1、板块运动及其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2、地质构造及其对(构造)地貌的影响; 3、地质构造的意义。 地球表面形态 表现形式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 地震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板块运动-宏观地形 Why ?How?What ? 重 要 考 点 一、板块运动 观点一: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 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1、在世界地图中画出六大板块的范围,并标上板块名称。 2、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生

3、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并注明板块 的运动方向。 动 手 画 图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南 北二岛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海沟。 澳大利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冰岛:生长边界。 科迪勒拉山系:北回归线以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北回归线 以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 观点二: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不同板块之间的碰撞和分离 使得地球表面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单元。 重 要 考 点 一、板块运动 海平面 软流层软流层 大陆板块 大陆板

4、块 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 海岭 海岭 海沟 海沟 岛弧 海岸山脉 板块相对运动 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 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 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 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读下图,六十年代初,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海岭是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出 来的。 B、离海岭愈近,岩石年龄愈轻 ;离海岭愈远,岩石年龄愈老。 C、岩石年龄在海岭两侧呈对称 分布。 D、大洋

5、中间的张裂、扩张导致 了洋壳与陆壳的碰撞、挤压,从 而产生了新的地形。 深 化 拓 展 一、板块运动 与宏观地形 边界 类型 板块运动形式示意图形成地貌举例 生长 边界 板块张裂 消亡 边界 板 块 碰 撞 陆陆碰撞 陆 洋 碰 撞 大陆 大洋 裂谷、海洋、 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中脊 巨大的褶皱 山系、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 拉雅山、阿尔卑 斯山脉 海岸山脉、 岛弧 安第斯山、太 平洋西部岛弧 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智利海沟 重 要 考 点 根据板块的分布和运动知识,说出下列地形区的成因。 阿尔卑斯山脉 地中海 红海 冰岛 日本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新西兰 安第斯山脉 课 堂 巩 固

6、【典例导入】4.2010年10月20日,探险家德鲁布里斯托尔和他 的团队表演了令人心惊肉跳的一幕,他们采用缘绳下降法进入到 马鲁姆活火山内部。当时,炙热的熔岩湖距离他只有100米。马 鲁姆活火山位于瓦努阿图群岛的小岛安布利姆岛上。读图回答 (1)(2)题。 步步高P37 4 【典例导入】5下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关于两图 中板块边界类型与其形成的地貌组合正确的是 ( ) 步步高P40 T5 A海岭生长边界火山岛 B海沟消亡边界岛弧 C海岭消亡边界海岸山脉 D海沟张裂边界裂谷 观点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两大地震火山带都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重 要 考

7、点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火山锥等地貌 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位 如图所示的边 界是什么类型的边界 ?举例说明形成与此 机理相似的地形单元 。 东非大裂谷、日本列岛、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喜马拉雅 山脉、安第斯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大洋中脊、青藏高原、 【例1】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 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经 典 例 题 【例2】图1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 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 1.“这里地质活动活跃,石灰岩层受板 块挤压面变化成大理石”,此叙述所指 的地区,可能接近的界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经 典 例 题 根据所学知识猜一猜,四条线是什么分界线?根据所学知识猜一猜,四条线是什么分界线? 温海与温大温海与温大 (气候)(气候) 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气候、自然带、(气候、自然带、 行政)行政) 东欧、中欧、北欧东欧、中欧、北欧 (行政)(行政) 亚寒带针叶林、温亚寒带针叶林、温 带落叶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 (自然带)(自然带) 第一步:沉积积岩层层第二步:受力变变形第三步:超限断裂 动 手 画 图 表现形式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 地震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板块运动-宏观地形 Why ?How?What ? -地质构造-

9、构造地貌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变形、移位等,如岩层倾斜、弯 曲甚至断裂,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成为构造地貌。 第一步:沉积积岩层层第二步:受力变变形第三步:超限断裂 二、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 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存在明显的差 别。 弯曲、连续断裂、错位 构造地貌判断方法 重 要 考 点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形态上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图示(未被 侵蚀) 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中间翼翼翼中间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向斜 构 造 地 貌 内力作用 外力 作用 图示 (侵蚀后

10、 ) 实例 山岭谷地或盆地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 性疏松,易被侵蚀成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 反而 形成山岭 u地质构造类型与地貌没有必然关系 u地质构造类型与岩层新老关系对应 地质 构造 断 层 地垒地堑断层线 成因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的位移 图示 成因 与 地貌 实 例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 相对两侧上升,形成 块状山或高地 庐山、泰山、华 山西峰、峨眉山 万佛顶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 相对两侧下降,形 成低地或谷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 地、吐鲁番盆地、 东非大裂谷、死海 、贝加尔湖 岩层断裂破碎, 常 发育成沟谷或河流 (泉、湖泊) 【典例

11、导入】 3.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甲 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 【答案】 背斜 向斜 断层 丙 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容易形成断裂,岩石比较破碎, 因此更容易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步步高P37 T3 6图中数码所对应的地质构造正确的是( ) A是背斜,是地垒 B是地堑,是地垒 C是断层,是地堑 D是向斜,是背斜 7若甲、乙两处都有地下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按埋藏条件,甲处为承压水 B甲处地下水可能由低处向高处渗流 C乙处的直接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D水量较稳定、水质较

12、好的是乙处 读图,回答67题。【典例导入】 步步高P40 T6、7 判断地质构造名称 向斜背斜 断层 向斜 背斜 向斜 背斜 背斜 向斜 岩层的弯曲方向 岩层的新老关系 课 堂 巩 固 判断地质构造和地形 (1)下图中M、O、Q三处的地质构 造和地形分别是什么? (2)右图中的地质构造和 地形分别是什么? M:背斜成谷 O:向斜成山 Q:断层 背斜成谷 课 堂 巩 固 判断地质构造和地形 (3)下图中S、M、V三处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什么? (4)右图中甲、乙、丙 三处的地质构造和地形 分别是什么? S:断层 M:向斜成谷 V:背斜成山 甲:断层 乙:背斜成谷 丙:向斜成山 老 老 新 谷

13、山 谷 课 堂 巩 固 判断地质构造或岩石形成的先 后顺序 (1)下左图中,说出甲、乙、丙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 (2)上右图中,指出甲乙丙丁四处岩 石的形成的先后顺序。 先后:乙、丙、丁、甲 先后:甲、乙、丙 课 堂 巩 固 从图来看,乙丙丁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是越在下面的越先 形成;甲是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是在乙丙丁形成后再侵 入形成的。 图3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各岩层、 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 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 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 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 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 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 岩2、火

14、成岩2、沉积岩1 D. 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 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D 课 堂 巩 固 图3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喷出地表 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 )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B 课 堂 巩 固 1 2 1沉积 2褶皱 3侵蚀 5沉积 4喷出 6侵入 8侵蚀 7断裂 课 堂 巩 固 2 1 下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

15、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 有可能是: A. 地壳张裂 B. 地层沉陷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溶蚀 沉积褶皱外力侵蚀火山喷发 外力沉积岩浆侵入断层断裂 外力侵蚀。 A D 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适宜建采石场 三、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排水性好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重 要 考 点 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 有“自流井”分布 水库坝址 找煤、铁等矿产时 钻探或打井在向斜 处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梁 、水库等

16、应避开 底部低洼,易汇集水 岩性坚硬,基础牢固 煤、铁矿石等易保留在岩性紧密的向斜 部位(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 石被侵蚀搬运)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 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 程;水库水易渗漏 了解地质构造的意义 【例1】在a、b两处采煤,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分别是( ) A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经 典 例 题 D 【例2】三峡大坝选址和立项经过了约四、五十年的争论,实地 考察表明,三峡大坝所在地宜昌三斗坪的地质条件为背斜构造 。三峡大坝为何会建在背斜之上? 在岩石结构相同、工程量相同的条件下,向斜的 确更优一筹,这里易于储水、不易受侵蚀。 将三峡大坝建在背斜上是因为它的坝底是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