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宋元时期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500403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宋元时期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宋元时期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宋元时期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宋元时期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宋元时期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宋元时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宋元时期(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返回 返回 1、政治: 2、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翻车) 土地制度(均田制) (2)手工业:纺织业 冶金业(灌钢法) 陶瓷业(白瓷) (3)商业:市场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重农抑商 3、思想文化: (1)思想:佛、道兴起,儒学受冲击 (2)文学: (3)艺术:书法(王羲之)绘画:(顾恺之) (4)科技: 考试说明: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0年) 返回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制度: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 2社会经济: (1)农业:均田制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 (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3文化成就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

2、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 (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返回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0年) 时间 三国:公元220280年 西晋:280316年 南方:东晋(公元317420年) 南朝(公元420 589年) 北方:十六国(公元317439年) 北朝(公元 439581年) 阶 段 特 征 总特 征 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封建国家长期分裂,民族融合加强;政权更替频 繁,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北方战乱 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经济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

3、发展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思想 文化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科技成 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成就突出。 返回 1、政治: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 2、经济: (1)农业:土地制度(均田制);耕作方式(曲辕犁、筒车 ) (2)手工业:纺织业(缂丝);陶瓷业 (南青北白) (3)商业:市场 城市(长安城) 贸易 政策 3、思想文化: (1)思想:三教合一 (2)文学:唐诗 (3)艺术: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绘画(吴道子) (4)科技:印刷 火药 考试说明: 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 返回 四、隋唐时期 1政治制度: (1

4、)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扩大 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社会经济 (1)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 (2)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 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瓷器 开始大量出口。 3文化成就 (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

5、;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文学: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 易等为杰出代表。 (4)艺术: 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 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 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 返回 四、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 时 间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阶 段 特 征 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向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国力强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成熟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 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

6、平衡的势态。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思想文化兼收并蓄、全面繁荣、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中外关系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返回 1、政治: 政治制度(一省制;行省制 ) 2、经济: (1)农业:格局(重心南移) (2)手工业:纺织业(黄道婆);陶瓷业 (景德镇) (3)商业:市场 货币 城市(东京) 贸易 政策 3、思想文化: (1)思想:理学(朱熹) (2)文学:宋词 元曲 (3)艺术:书法(四大家) 绘画(文人画;风俗画) (4)科技:印刷 火药 指南针 考试说明: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公元907年1368年) 返回 五

7、、宋元时期 1政治制度:元朝: (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社会经济 (1)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 瓷器。 (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 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3思想文化 (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朱熹理学:主张“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理学在宋元是官方哲学。 (2)科技: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8、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宋代) (3)艺术: 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 明上河图。 (4)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 返回 五、五代辽辽宋夏金元时时期(公元907年1368年) 时间五代十国:907-979年 辽:916-1125年 北宋: 960 -1127年 西夏:1038-1227年 金:1115-1234 年 南宋:1127-1279年 元:1271-1368年 阶 段 特 征 总特 征 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政治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实现大一统; 专制主义中

9、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 品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发达 思想 文化 儒学思想发展为理学;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三大发明 完成并外传;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 民族 关系 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到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又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外 关系 中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的范围空前扩大;海上“丝绸之 路”发达;对外贸易方式以官方贸易为主,但民间贸易也空 前繁荣。 返回 视角一 隋唐宋元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例1 (2012山东高考)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 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10、,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高宗允许三省中品级较低的官员在 一定名义下行使宰相职权,参与朝政,这分割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返回 拓展归纳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 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工合

11、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可节制君权,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返回 视角二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例2 (2012安徽高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 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 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选官不能只重 才学,还要注重品行,否则会导致官员日后滥用职权,危害 百姓。 答案 D 返回 拓展归纳 1理解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积极影响: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行到社会

12、各层面,使之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 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消极影响: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 成为文人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 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社 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返回 2客观公正地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 措。 (2)就作用而言,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 极作用,但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

13、历了 由以家世、财产、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 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 主要是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 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虽然科举制的弊端(忽略品行,考试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显而易 见,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它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返回 演练 命题热点 1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 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 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

14、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 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 (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 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 省六部 返回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 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解析:选 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史学的“ 三要素”的理解。根据题干的描述,可判断A、B两项属 于“史实”的范畴;C项属于“史论”的范畴即评价作用 ;D项属于“史识”的范畴,从发展的角度,以文明史观 做指导得出历史结论。 D 返回 2“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

15、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 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 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 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 的“此时”是指 (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返回 解析: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明显错误, 故排除。而唐朝的三省六部“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 程度环节分工”,与材料“不取决于”相违背,故排除B项。 而元朝丞相的权力极大,没有进行事权分割,故排除D项。宋 朝进行了事权分割,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军权、财权,故答案为C。 C 返回 3(2012临沂二模)唐人柳冲说:“(隋)罢乡举,离地 著,尊执事之吏,于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 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以科举士剥夺了士族特权 B王朝面临庶人僭政危机 C士族与庶族社会地位变迁 D秩序混乱社会风气败坏 解析:选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隋代开创 科举制,将选拔任用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打击了地 方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C 返回 点击 命题角度 视角一 宋元时期发达的文化 例1 (2012山东高考)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 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 A汉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返回 解析 宋朝时期,政府机构增多,官僚队伍膨胀, 形成“冗官”的局面;科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