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考前抢分训练6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00267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考前抢分训练6 变异、育种和进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标)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考前抢分训练6 变异、育种和进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标)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考前抢分训练6 变异、育种和进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考前抢分训练6 变异、育种和进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选择题考前抢分训练6 变异、育种和进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择题考前抢分训练六变异、育种和进化1.拟南芥细胞中某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区段插入了一个碱基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根尖成熟区细胞一般均可发生此过程B.该细胞的子代细胞中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C.若该变异发生在基因中部,可能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D.若在插入位点再缺失3个碱基对,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2.下列变异的原理一般认为属于基因重组的是()A.将转基因的四倍体鱼与正常的二倍体鱼杂交,生产出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苗B.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某些贫血病C.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儿子D.目的基因被误插入受体基因的非编码区,使受体基因不能表达3.为获

2、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B.“嵌合体”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C.“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D.“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4.假设A、B代表水稻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独立遗传。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了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杂交育种过程中从子一

3、代开始选种B.经过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应用的原理和相同C.过程需要用低温或者秋水仙素处理种子或者幼苗D.过程育种过程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5.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6.一个较大的动物种群中有一个基因R,另一个较小的同种动物种群中有等位基因R和r,经抽样测定,小种群中R的频率为0.6,由于某种原因,大种群

4、中的部分个体迁入小种群,结果新种群有12%的个体来自大种群,迁移后新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A.0.648B.0.72C.0.768 D.0.887.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8.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

5、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由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9.在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失败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B.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二倍体植物经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D.测定四倍体植物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时只需测

6、4条染色体选择题考前抢分训练六变异、育种和进化1.C解析根尖成熟区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细胞中不会发生DNA复制,一般不会发生此过程,A项错误;拟南芥细胞中某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片段插入了一个碱基对,说明该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突变的基因会随DNA分子进入子细胞,B项错误;若该变异发生在基因中部,有可能使该基因转录的mRNA分子中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C项正确;若在插入位点再缺失3个碱基对,也会使该基因转录的密码子从插入位点后全部改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与原来差异很大,D项错误。2.C解析将转基因的四倍体鱼与正常的二倍体鱼杂交,生产

7、出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苗,运用了染色体变异原理,A项错误;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某些贫血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B项错误;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儿子,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C项正确;基因工程受体基因不能表达的原因是原有基因受到了破坏,D项错误。3.D解析“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A项正确;“嵌合体”中的四倍体细胞(4N=76)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B项正确;“嵌合体”不同的花(2N细胞和4N细胞)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C项正确;二倍体的葡萄细胞中2N=38,所以它的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应该是38条(染色体没有加倍的)或76

8、条(染色体加倍的),D项错误。4.B解析杂交育种时从F2发生性状分离,开始出现所需要的表现型,所以一般从F2开始选种,A项错误。经过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应用的原理和相同,都是基因重组,B项正确。单倍体高度不育,因此经过过程培育新品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C项错误。过程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项错误。5.D解析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正常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其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频率,A项错误;同理,B项错误。对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含有一个或两个致病基因都会患病,所以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也不等于

9、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项错误。对于X染色体遗传病(非同源区段上),只要男性的X染色体上有一个致病基因其就患病,故X染色体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项正确。6.A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大种群中的部分个体中R的频率为1,小种群中R的频率为0.6;由于新种群中12%的个体来自大种群,所以迁移后新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0.6(1-12%)+12%1=0.648。故A项正确。7.C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项错误;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B项错误;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

10、异,C项正确;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D项错误。8.C解析病毒感染会淘汰大部分抗性弱的兔,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性,A项正确;毒性过强会导致绝大部分兔很快死亡,病毒没有寄生场所,不利于其增殖,B项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其与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项错误;蚊子充当媒介传播兔病毒,使病毒和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故D项正确。9.B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不能正常分配到配子中去,也会形成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A项错误;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杂交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存在生殖隔离,B项正确;二倍体植株在突遭低温或人工诱导的情况下可形成四倍体植株,并不需要地理隔离,C项错误;测定基因组的DNA序列时应测定1个染色体组的2条染色体,D项错误。任务型阅读在江苏高考英语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考题形式以表格形和树状形为主,文章体裁以议论文、说明文为主,文章篇幅往往较长,阅读量大,但结构清晰。该题型综合性很强,思维含量较高,答案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不局限于原文,原词填空题和词性、词形变换题在逐渐减少,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答案的题逐渐增多,另外还有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考题,这必将增加该题型的难度,所以得分一直偏低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