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题库测验复习资料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499929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眼科题库测验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眼科题库测验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眼科题库测验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眼科题库测验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眼科题库测验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眼科题库测验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眼科题库测验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眼科题库测验复习资料12 / 12 作者: 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正常成人眼球前后径的平均值是:A. 14mm B. 24mmC. 20mm D. 12mmE. 28mm4. 角膜位于眼球壁外层的前方, 占整个外层的比例应是:A. 1/3 B. 1/4 1 C. 1/5 D. 1/6E. 1/75. 巩膜在眼外肌的附着处最薄, 其厚度为:A. 3mm B. 0.3mmC. 1mm D. 0.1mmE. 2mm6. 正常瞳孔大小范围为:A. 12.5mm B. 23mmC. 45mm D. 2.54mmE. 56mm7. 睫状体扁平部( 平坦部) 是多种眼内手术的理想部位,

2、 是由于:A. 扁平部含丰富血管, 伤口易于愈合B. 扁平部感觉神经少,手术时不痛C. 扁平部以外的睫状冠上有悬韧带, 手术时易被伤及D. 扁平部血管少,无重要组织E. 扁平部无睫状肌,不会伤及肌肉影响调节8. 睫状体在炎症时疼痛明显, 其原因是:A. 睫状体内色素细胞多 B. 睫状肌收缩疼痛C. 含有丰富神经 D. 睫状体悬韧带牵拉所致E. 睫状突十分敏感9. 视网膜脱离发生在哪个部位:A. 在玻璃体与内界膜间 B. 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间C. 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 D. 视网膜与玻璃膜间E. 色素上皮层与视网膜细胞层之间11. 眼的附属器包括:A. 眼睑、角膜和眼眶 B. 视路、眼睑、泪器

3、C. 眼眶、玻璃体、结膜 D. 眼外肌、晶状体E. 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12. 关于眼外肌的起止部, 正确的说法是:A. 四条直肌和上斜肌起于眶尖部,下斜肌起自眼眶壁B. 四条直肌起自眶尖部,两条斜肌起自眼眶壁C. 两条斜肌均起始眶尖部,四条直肌起自眼眶壁D. 四条直肌及两条斜肌均起自眶尖部E. 六条眼外肌均起自眼睑四侧壁14.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营养范围是:A. 整个眼球 B. 眼球前半部C. 眼球后半部 D. 视网膜外层组织E. 视网膜内层组织15. 黄斑中心凹的细胞组成是:A. 只有锥细胞B. 只有杆细胞C. 大部分为锥细胞,但有少量杆细胞D. 大部分为杆细胞, 但有少量锥细胞E

4、. 锥细胞杆细胞数量各半16. 支配眼睑闭合的神经是:A. 面神经 B. 动眼神经C. 交感神经 D. 三叉神经E. 滑车神经17. 支配提上睑肌的神经是:A. 视神经 B. 三叉神经C. 交感神经 D. 动眼神经E. 面神经19. 脉络膜的血管主要来自什么动脉:A. 睫状后长动脉 B. 睫状后短动脉C. 前睫状动脉 D. 视网膜中央动脉E. 后结膜动脉20. 黄斑中心凹视力最敏锐是由于:A. 黄斑中心凹神经纤维较密集 B. 黄斑中心凹有大量杆细胞C. 黄斑中心凹有大量锥细胞 D. 黄斑中心凹离视盘近E. 黄斑中心凹是神经纤维汇总之处21. 正常人眼底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约为:A. 21 B.

5、23C. 32 D. 12E. 1322. 中医眼科解剖名词“眼带”是指现代眼科中的:A. 悬韧带 B. 晶状体C. 视神经 D. 眼外肌E. 睫状体23.“目系”一词, 出自中医古籍:A.黄帝内经 B.诸病源候论C.秘传眼科龙木论 D.审视瑶函E.医宗金鉴24. 中医眼科名词“黄仁”指现代眼科哪一解剖部位:A. 虹膜 B. 瞳孔C. 晶状体 D. 玻璃体E. 黄斑25. 目系又称“目本”, 是指现代眼科中的:A. 视神经 B. 视网膜C. 视神经及球后血管 D. 球后血管E. 眼外肌26. 司明视觉和色觉的细胞是:A. 色素上皮细胞 B. 神经节细胞C. 双极细胞 D. 锥细胞E. 杆细胞2

6、7. 感受弱光的细胞是:A. 杆细胞 B. 水平细胞C. Mller 细胞 D. 锥细胞E. 无长突细胞28. 光照患者左眼引起双眼瞳孔缩小, 而光照右眼时双瞳孔不缩小, 其病灶多存于:A. 左侧视神经 B. 右侧视神经C. 左侧视束 D. 右侧视束E. 右侧动眼神经30. 正常眼球向前平视时, 眼球与眶缘的位置关系是:A. 与外侧眶缘平行 B. 在外侧眶缘之后25mmC. 突出外侧眶缘1214mm D. 在外侧眶缘之后1214mmE. 突出外侧眶缘25mm31. 中医将黄仁中间之圆孔称为:A. 瞳孔 B. 晶珠C. 神孔 D. 视孔E. 瞳神32. 泪小点在中医眼科相当于:A. 泪泉 B.

7、泪湖C. 泪腺 D. 泪道E. 泪窍33.“神膏”相当于西医眼科解剖名:A. 晶状体 B. 玻璃体C. 房水 D. 视网膜E. 视神经35. 属眼球内容物的是:A. 脉络膜 B. 视网膜C. 晶状体 D. 视神经E. 巩膜36. 构成眼球壁外层纤维膜的是:A. 球结膜 B. 脉络膜C. 巩膜 D. 视网膜E. 睑结膜 1. B 2. B 3. D 4. D 5. B 6. D 7. D 8. C 9. B 10. C 11. E 12. A 13. A 14. E 15. A 16. A 17. D 18. E 19. B 20. C 21. B 22. D 23. A 24. A 25. C

8、 26. D 27. A 28. B 29. E 30. C 31. A 32. E 33. B 34. E 35. C 36. C4.眼科阐微的作者是:A. 邓苑 B. 黄庭镜C. 顾锡 D. 马化龙E. 黄岩5. 白内障针拨八法记载于:A.外台秘要 B.审视瑶函C.目经大成 D.秘传眼科龙木论E.秘传眼科纂要6.审视瑶函将眼病归纳为:A. 72症 B. 108症C. 81症 D. 82症E. 160症10. 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出版于:A. 1956年 B. 1958年C. 1960年 D. 1962年E. 1964年13. 现存古医籍中从医学观点提出眼病症名者, 首见于:A.黄帝

9、内经 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陶氏疗目方E.疗耳眼方14. 首次把眼科有关内容列入正式教学科目是在:A. 南北朝 B. 唐代C. 宋代 D. 元代E. 明代15. 顾锡著银海指南, 又名:A.目经大成 B.银海精微C.眼科大成 D.眼科百问E.证治准绳16. 据史书记载, 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生是:A. 陶弘景 B. 张仲景C. 扁鹊 D. 王叔和E. 皇甫谧17. 下列史籍中, 有关我国割治“目瘤”的最早文献见于: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C.山海经D.淮南子E.晋书18. 有关对“胬肉攀睛”进行“割烙法”治疗的记载首见于:A.外台秘要 B.千金要方C.龙树菩萨眼论 D.太平圣惠方E

10、.圣济总录19. 首次将中医眼病分类为内、外障的现存中医古籍是:A.黄帝内经 B.龙树菩萨眼论C.外台秘要D.千金要方E.秘传眼科龙木论21. 我国最早记载用药物治疗眼病见于:A.诸病源候论 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 D.山海经E.千金要方22. 我国最早记载有关眼病的病因病机、解剖生理的古医籍是:A.说文解字 B.诸病源候论C.外台秘要 D.秘传眼科龙木论E.黄帝内经23. 首先提到金针拨障术的医籍是:A. 隋唐千金要方B. 宋代太平圣惠方C. 唐代外台秘要 D. 宋代圣济总录E. 清代目经大成25. 中医眼科成为独立学科始于:A. 明代 B. 唐代C. 宋代 D. 清代E. 新中国成立后

11、26.原机启微言“热积必溃之病”是指:A. 风赤疮痍 B. 睑弦赤烂C. 胞肿如桃 D. 漏睛E. 针眼27.伤寒杂病论中提及的“狐惑病”是指:A. 口腔溃疡 B. 阴部溃疡C. 红眼病 D. 白塞综合征E. 角膜溃疡 1. C 2. B 3. B 4. D 5. C 6. B 7. D 8. A 9. B 10. C 11. C 12. D 13. A 14. B 15. C 16. C 17. E 18. C 19. E 20. D 21. D 22. E 23. C 24. E 25. C 26. D 27. D 28. C 第三章 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 眼与脏腑和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保

12、持密切联系依靠的是:A. 气血 B. 经络C. 神经 D. 先天之精E. 后天之精2. 眼之能够明视万物, 辨别颜色, 有赖于:A. 肾精充养 B. 脾气温养C. 肝气条达 D. 肝血升运E. 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3.审视瑶函认为: 心神在目, 发为神光, 神光位居于:A. 神水之中 B. 黄仁之中C. 神膏之中 D. 瞳神之中E. 黑睛之中6.审视瑶函在论述目内神膏的形成时, 认为神膏是由:A. 心血上输于目而成 B. 肝血升运于目而成C. 胆中渗润精汁升发而成 D. 脾输精气上凝而成E. 肾精所化生7.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论述眼与脾的密切关系时说: 脾者, 诸阴之首也, 目者:A. 胃气之所也 B. 气血之海也C. 精气之府也 D. 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