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供配电系统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499900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 供配电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 供配电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 供配电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 供配电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 供配电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供配电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供配电系统(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供配电系统 2.1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2.1.1 负荷分级原则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中断供电后果。 211.1 一级负荷 -1 人身伤亡。 -2 重大损失。 -3 重大意义单位;大量人员集中。 特别重要负荷:灾难性后果。(IEC称安全电源,NEC称应急电源。) 211.2 二级负荷 -1 较大损失。 -2 重要单位;较多人员集中 。 211.3 三级负荷 不属于一级和二级的负荷。 2.1.2 负荷分级示例 见表2-1和2-2。 2.2.3 各级负荷的供电要求 223.1 一级负荷 不能同时损坏的两个电源;必要时设自备电源。 223.2 特别重要负荷 两个电源,再加应急电源。 应急电源

2、:独立的发电机组,独立的专用线路,蓄电池,干电池。 223.3 二级负荷 两回线路;条件困难时,可由一回6kV及以上专用架空线或电缆(两 根组成)供电。 223.4 三级负荷 无特殊要求。 2.2.4 负荷分级的历史意义和存在问题 -1 意义:协调关系;控制投资。 -2 问题:不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缺乏可操作性。 -3 前瞻: 规范正在修订。(关键负荷、重要负荷、一般负荷?) 2.2 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本原 则 根据GB50052-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归纳为5个方面。 -1 电源选择 a、优先由地区电网取得。 b、四种情况下可设自备电源。 c、一定条件下可从邻近单位接第二电

3、源。 -2 电压选择 (A)供电电压:取决于地区电网条件和线路的送电能力(表2-4)。 a、多路进线宜采用同级电压,但不排除不同电压。 b、小负荷宜接低压电网。 (B)配电电压:取决于配电范围、负荷大小及分布、用电设备电压。 a、配电电压优先采用10kV;有大量6kV电动机时可考虑用6kV。 b、技术经济合理时,一级配电电压可用35kV(包括直降0.4kV)或 110kV。 c、低压配电电压应采用220/380V。 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续) -3 供电可靠性 a、应满足负荷对供电连续性的要求,多路供电线路之一中断时,其余线路 应满足全部一级和二级负荷的需要。 b、不考虑检修、故障叠加和罕

4、见故障。 c、主接线应简单可靠。 -4 经济性和灵活性 a、总降 / 配电所宜靠近负荷中心 。 b、设低压联络线。 c、适当考虑发展,远近结合,近期为主。 -5 电能质量 a、电压偏差; b、冲击性负荷 ; c、非线性负荷; d、单相负荷。 2.3 供配电系统的接线 2.3.1 变配电所的主接线 231.1 接线方式 -1 基本形式及其适用范围 单母线: 610kV出线5回;3563kV出线3回;110kV出线2回。 分段单母线: 610kV出线6回;3563kV出线48回;110kV出线34回。 双母线: 610kV出线带电抗器时;3563kV出线8回;110kV出线5回。 分段双母线、带旁

5、路母线的接线: 大型重要变电所,企业少见。 -2 其他形式 内桥和外桥、线路变压器组、变压器电动机组。 变配电所的主接线(续) 231.2 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选择 a. 35(110)kV主变压器: 一般为两台;有充分理由时可为一台或三台以上。 容量按一台退出时 ,其余变压器能带全部一级和二级负荷考虑。 b. 10kV配电变压器(不包括专用变): 每一变电所以两台为宜,负荷密度很高时,可为四台或更多。只装一 台者应为负荷小、可靠性要求低或有低压联络线。 c. 专用变压器: 照明(负荷大;IT系统);冲击性负荷;非线性负荷;季节性负荷; 单相负荷很大时; 36kV电动机。 d. 关于变压器负荷率

6、问题: * 主要偏向是偏低,负荷计算方法仍不合理。 * 按510年预期负荷问题,适用于公用变电所,用户变要具体分析, 以近期为主。 * 对经济负荷率应进一步讨论。要考虑负荷计算误差和年利用小时。 TOC法可试用。 变配电所的主接线(续) 231.3 设备配置 a. 所用变压器的配置(P5657) b. 中性点接地设备(P220223) c. 无功补偿设备(P23) d. 避雷器的配置(P847851) e. 电压互感器的配置:满足测量、保护、自动装置的要求。(如每组 母线上、出线外侧、电容器泄能等。) f. 电流互感器的配置:满足测量、保护、自动装置的要求。(如直接接 地系统按三相配置,非有效

7、接地系统可两相或三相配置。) g. 隔离开关的配置 :断路器的两侧均配置;母线上的避雷器和电压互 感器合用一组;变压器中性点上的避雷器可不配;跨条上宜两组串联。 h. 接地开关的配置:每组母线上12组(通常在母联处、PT处);断 路器两侧,线路隔离开关外侧等。 2.3.2 高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1 概述 电力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直接影响电网的过电压水平和 绝缘水平、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继电保护配置、对通讯线路的干 扰等。 -2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比较 见表2-5。 -3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a、110kV及以上系统应采用有效接地方式(X03X1,R0 X1 ),通常为直

8、 接接地。 b、310kV不直接连接发电机的系统和所有35kV、66kV系统,当单相接地 故障电流不超过下列数值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超过时,应采用消弧线 圈接地方式: * 310kV导电电杆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和所有35kV、66kV系统,10A; * 310kV非导电电杆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10kV,20A;3和6kV,30A; * 310kV电缆线路构成的系统,30A。 c、635kV主要由电缆线路构成的送、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较大 时,可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 R0 / X0 ) 2 。 d、610kV配电系统以及厂用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较小时,为防止 谐振、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

9、,可采用高电阻接地方式 R0 Xc0 (每相对 地电容)。 高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续) -4 主变压器110kV侧接地的实施 * 中、低压侧有电源时,至少应有一台主变压器直接接地。 * 终端变电所的主变压器一般不接地,但应装设接地用隔离开关。 2.3.3 高压配电方式 放射式、树干式、环式; 组合式。 举例说明 2.3.4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234.1 低压系统设计要点 -1 配电电压应采用220/380;带电导体系统宜采用单相二线制、两相三线 制、三相三线制、三相四线制。 -2 低压配电方式: * 树干式:正常环境的室内,大部分用电设备为中小容量,无特殊要求 。 * 放射式:用电设备

10、为大容量,或负荷性质重要,或在有特殊要求环境 。 * 分区树干式:高层建筑内向各楼层供电。 * 链式:容量很小的次要用电设备。(每路不宜超过5台、10kW。) -3 电力配电系统应与工艺流程密切配合。 同一流水线与平行流水线或互 为备用机组,宜不同处理。 -4 照明配电系统应处理好正常、备用、疏散照明的关系。 -5 尽可能减少配电级数,以利保护的上下级配合。 -6 便于运行维护:分路与空间对应;适当设置电源开关,如建筑物进线 点附近。 -7 在TN及TT系统中,宜选用D,yn11结线的三相变压器。 234.2 常用低压配电系统接线 见表2-24、25。 2.4 电能质量要求及改善措施 2.4.

11、1 概述 见P253之(1)。 2.4.2 电压偏差 242.1 基本概念 -1 电压偏差:在正常运行方式下,系统各点的实际电压对系统标称 电压的偏差U ,以系统标称电压的百分数表示。 -2 产生原因:电流在元件阻抗上的电压损失随负荷变化。 -3 电压降和电压损失:电压降为矢量差;电压损失为代数差。 在工程上作近似计算时,只取电压降的横向分量DE,略去EF。 U = DE = IRcos+ IXsin (最基本的计算式!) -4 系统各点电压偏差的计算应计入变压器等的电压提升(p257)。 -5 系统各点的电压偏差,由电源向用电设备,逐级加大(P258)。 电压偏差 (续) 242.2 对用电

12、设备的影响 见p256 表6-2。 242.3 电压偏差允许值 -1 供电部门与用户分界处的允许值:见表6-4。 -2 用电设备端子的允许值:见表6-3。 上述二者难以兼顾,设计中常采用分段控制电压损失的办法。 -3 线路电压损失允许值:见 p259 表6-6、表6-7。 242.4 改善措施 -1 合理选择变压器分接头。 -2 降低系统阻抗。 -3 补偿无功功率。 -4 三相负荷平衡。 -5 下列情况之一,应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包括逆调压方式): * 直接向35kV、10(6)kV电网送电的变压器。 * 35kV降压变电所主变压器,在电压偏差不能满足要求时。 ( 10(6)kV配电变压器不宜

13、有载调压,特殊情况例外。) 2.4.3 电压波动和闪变 243.1 基本概念 -1 定义 a. 电压变动特性d(t):电压方均根值变动的时间函数,以系统标称电 压的百分数表示。 b. 电压变动d:电压变动特性d(t)上,相邻两个极值电压之差。 c. 电压变动频度r:单位时间内电压变动的次数(由大到小或由小到 大各算一次)。同一方向的若干次变动,如间隔时间小于30ms,则 算一次变动。 d. 电压波动:电压方均根值一系列变动或连续的改变。 e. 闪变:灯光照度不稳定造成的视感。 f. 短时间闪变值Pst :衡量短时间(若干分钟)内闪变强弱的一个统 计量值。 Pst1 为闪变引起视感刺激性的通常限

14、值。 g. 长时间闪变值Plt :由短时间闪变值Pst 推算出,反映长时间(若干 小时)闪变强弱的量值。 电压波动和闪变 (续) -2 产生原因 电压波动和闪变由波动负荷引起。 常见的波动负荷有:炼钢电弧炉、整流电源与直流传动、交-交变频 传动、电弧焊机与电阻焊机、X光机等。 243.2 危害 -1 灯光闪烁,引起视觉疲劳、刺激。 -2 电动机转速不均匀,影响产品质量。 -3 干扰电子设备的工作。 243.3 限值 见表6-9表6-12 。 243.4 改善措施 -1 将冲击性负荷接入较高电压系统。 -2 改进电弧炉的运行(炉料破碎、错开熔化期)。 -3 装设静补装置(自饱和电抗器、相控电抗器

15、、晶闸管投切电容器 型)。 -4 电焊机由专线或专用变压器供电。 2.4.4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244.1 基本概念 -1 定义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三相电压的负序分量方均根值与正序分量方均根 值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2 产生原因 炼钢电弧炉、单相电机车等。 244.2 危害 -1 在发电机转子中产生附加损耗。 -2 在电动机中产生制动转矩、脉动转矩。 -3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 244-3 允许值 公共连接点:2%,短时不超过4%;每个用户引起的,一般为1.3%。 244.4 改善措施 -1 平衡分配,分散接入。 -2 接入较高电压系统。 -3 装设分相调节的静补装置。 2.4.5 高

16、次谐波 245.1 基本概念 -1 定义 a. 谐波含有率:第h次谐波分量有效值与基波分量有效值之比,以百 分数表示。 b. 谐波含量(电压或电流):所有各次谐波分量有效值的方均根值。 c. 总谐波畸变率:谐波含量与其基波分量有效值之比,百分数表示。 -2 谐波源 a. 炼钢电弧炉:含2、3、4、5、6、7 等次谐波。 b. 整流电源:特征谐波 hkP1;谐波电流 IhI1 / h。 c. 交-交变频器:除产生整数次谐波外,还有非整数倍的旁谐波、低于 基波频率的次谐波。 d. 铁心设备:变压器励磁电流中含大量奇次谐波。 e. 气体放电灯:产生奇次谐波,特别是3次谐波。 245.2 谐波电流的危害 -1 电动机中产生附加损耗、脉动转矩。 -2 电容器过载,甚至发生并联谐振。 -3 变压器中产生附加损耗。 高次谐波 (续) -4 增大测量仪表的误差。 -5 干扰信息装置、电子设备、继电保护的工作。 -6 干扰通信线路。 2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