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串讲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499633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16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串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串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串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串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串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串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串讲(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串讲) 课程简介 1.课程特点:考点较多,考的比较细,但是 知识点的重复考察率高。 2.学习要求:把握每个章节的重点问题;在 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基本原理解决 具体问题。 课程考试 (一)时间:2012年7月 (二)题型:单选、多选、简答、论述。 其中单项选择共有30题,每题1分;多项选 择共10题每题2分;简答5题,每题6分;论 述题3题,选做2题,每题10分。 典型案例:2011(2)年1月真题 题型 第1篇 第2篇 第3-5篇 单选 8*1分 15*1分 7*1分 多选 1*2分 6*2分 3*2分 简答 1*6分 3*6分 1*6分 论述 1*10分 1*10分 1*1

2、0分 总计 26分 55分 29分 注:论述题为选做题。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近六年(0711)主要考点 1.人名与学派P4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等 2.时间P4.5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3. P5马政经的历史背景、批判继承的对象、马政经的理论基 石:劳动价值学说;资本部分的理论基石:剩余价值说;马克 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说(P99) 4.研究对象P6生产关系(广义与狭义)着重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 5. P8-10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一)成为独立学科的时间:17世纪中叶 (二)流派及代

3、表人物 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威廉配第创始; 英亚当斯密及英李嘉图 完成 资政经学 庸俗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 法萨伊及 英马尔萨斯 小资政经学 法西斯蒙第及 法普鲁东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产生时间 19世纪中叶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产生 (二)产生背景 (1)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成熟, 无产阶级登台;(2)理论基础:古典政治经济学 及空想社会主义 马政经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劳动价值论是马政经的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论是马政经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使政 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首次明确提出了政治

4、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 产关系。 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 的劳动价值理论。 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揭示 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四)发展马政经是经实践检验的 科学,并非凝固不变的教义,而是随 社会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经济学科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形 生产关系 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利益关系) 广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多环节、 诸多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 程的关系,也包括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马政经研究广义的生产关系) 定义 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 社会生产总过程

5、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起点中介环节终点 广义生 产关系 狭义生 产关系 交换和分 配关系 消费 关系 生 产 关 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直接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和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决定 决定 生产关系的内容 二、马政经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一)原因 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是 揭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质,揭示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 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 理论武器。 (二)注意 马克思并非仅仅研究资本主义关系,还研究其他 问题,如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经济体制和经济运 行机制、价值规律、劳动生产率等,但这些问题 均是为

6、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内容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 为主。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 了理论来源。 (2)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 石。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政治经济学

7、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 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异同 统一面: 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差异面: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 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实

8、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本章内容 物质资料生产 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规律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命题形式以选择、 简答为主。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原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3. 生产力 人的因素(劳动者)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

9、平和生 产力性质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 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 引起生产过程的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5.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 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 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 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

10、生产率。 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6.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社会性质;对象; 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 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 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11、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7.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本章内容 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12、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 展。出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按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按照规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按照实现方式:分为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2.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别: 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 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 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4. 经济增长速度的

13、衡量指标: 国民收入:实物构成: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加上全部消费资料;价值 构成:活劳动创造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 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产管理和劳 动组织;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经 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 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 6. 经济增长方式 划分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 类型: 粗放型: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单纯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 集

14、约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质量效益型的增长 方式。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本章内容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价值规律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和价值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等一般原理。出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 主。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的特征 第一,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 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第二,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

15、的。 第三,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 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 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 实现的。 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 会经济相结合。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一般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 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

16、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4.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 价值社会属性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 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 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 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 价值之中,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 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5.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 矛盾性: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