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499529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1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为改变这种缺粮状况,苏维埃政府()A实行余粮征集制B征收固定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2一部描写1919年苏俄人民抗击协约国和国内白匪的电影,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一位农民牵着几头羊到集市上去卖,与一位买主讨价还价B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注明“苏维埃国有”字样C老百姓的生活用品由政府定期发放,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D成年人每周都自觉参加一天义务劳动3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我们过去以为

2、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联)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这一思想()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41921年苏俄暴动者指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51920年,列宁与一位老农的对话。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的兴趣呢?老农:为什么不

3、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这里的“办法”指的是()A把土地分给农民 B余粮征集制 C固定的粮食税 D农业集体化6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经济体制A B C D7(2010黄埭)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消除了阶级矛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8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时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A经

4、济危机从金融业开始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C危机来势特别猛 D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9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0有人说,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B政府开始兴办企业C政府干预经济 D企业国有化11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

5、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12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1320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

6、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开端。”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A自由放任经济的时代 B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C福利国家发展的时代 D发展“国营经济”的时代141933年3月,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美国人民不是束手无策。在此紧急关头他们选我出来实现他们的愿望”。为实现人民的愿望,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A紧持自由放任 B实行计划经济 C推行以工代赈 D厉行专制独裁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

7、行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16维多利亚是英国著名的女王,她从18岁起执掌政权,统治了英国整整63年(18371901),并以自己的名字为时代命名,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最为辉煌,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时代。下列哪项内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史实()A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B日不落帝国的发展C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D福利国家的建成17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18经过“经营者

8、革命”出现了“新中间阶层”,其重要组成部分有()A企业所有者 B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C生产第一线的工人 D政府官员19“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从根本上反映了()A资本家在企业中地位的下降 B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20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就像一把双刃剑。对此,下说说法不正确的是()A惠及低收入阶层 B消除了社会矛盾C造成了财政赤字 D扩大了社会消费21从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方式是()邮政电站铁路航空英国1001001007

9、5法国10010010075日本100私有7525美国1002525私有A.建立国营企业 B改善交通条件 C扩大政府开支 D发展基础工业22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23(2010淄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按照五年计

10、划组织经济建设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24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25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在工业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给企业调控部分工资的权利 B将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C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 D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

11、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大国崛起解说词之十一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引自苏联兴亡史(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与工业和农业有关的主要内容。(4分)并指出罗斯福

12、新政的实质。(2分) (2)材料二中列宁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的?(2分)概括指出1921年前后苏俄农业政策的变化。(2分)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为克服严重的国内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2分)28(14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预防灾难的认识,而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

13、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日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材料三材料四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

14、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2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2分)并指出田纳西等工程兴办的历史意义。(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29(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