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99424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考纲解读考点考纲主要内容高考示例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朝藩镇割据2017课标,262017课标,252017江苏单科,32016课标,252015四川文综,22015广东文综,132014江苏单科,21(1)(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1)曲辕犁;翻车、筒车;均田制(2)灌钢法(3)柜坊和飞钱;坊市制度;市舶使2017课标,262017课标,262016江苏单科,32016海南单科,62015江苏单科,42014重庆文综,3“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1

2、)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1)“三教合一”(2)雕版印刷术、火药、齐民要术(3)书法成为艺术;绘画理论形成(4)唐诗2017北京文综,142016课标,242016课标,262014课标,252014江苏单科,32014天津文综,2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较少,不单独列入目录,相关知识放入本单元。分析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中国古代文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隋唐时期(581907年),中国古代文明到达了繁荣阶段。这一时期,隋唐文明传播四方,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命题规律:(1)从题型看,多为选择题,科举制方面有可能命制非选

3、择题。(2)从内容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曲辕犁、火药、书画艺术等属于考查的重点,尤其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多个省份曾多次考查,复习时要尤为注意。(3)从形式看,原始材料、图片、表格的运用较多,多以此创设新情境。(4)从难易度看,本单元没有太多难点,考查内容也相对简单。备考建议:本单元内容相对琐碎,注意归纳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基本线索和内容,紧扣“成熟”这一特征,把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命题探究五年高考考点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1.(2017课标,26,4分)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

4、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2.(2017课标,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3.(2017江苏单科,3,

5、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4.(2016课标,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5.(2015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

6、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C6.(2015广东文综,1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7.(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

7、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8.(2014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

8、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9.(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

9、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

10、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等次论述第一等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教师用书专用10.(2016北京文综,13,4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

11、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B11.(2015北京文综,13,4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12.(2014北京文综,15,4分)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

12、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答案C13.(2013福建文综,17,4分)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14.(2013安徽文综,37,6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

13、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考点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2017课标,26,4分)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

14、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2.(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3.(2016海南单科,6,2分)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4.(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