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职业发展理论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499417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舒伯职业发展理论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舒伯职业发展理论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舒伯职业发展理论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舒伯职业发展理论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舒伯职业发展理论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舒伯职业发展理论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舒伯职业发展理论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在生涯发展流派中,造诣最深的是舒伯,被大家公认为生涯发展大师。以下将介绍他的生涯发展阶段、循环发展阶段和生涯彩虹图理论。1、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是生涯规划理论中最具整合色彩的理论。早期提出该理论的是以金斯伯格(Ginsberg,1951)为首的一群学者,而集大成者是学科整合高手舒伯(Super),他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和人格发展理论于一体,进行长期研究,系统提出了有关生涯发展的观点,成为自帕森斯之后又一位里程碑的大师。舒伯多年来对生涯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提出了12项基本命题,这12项命题可以看成是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主张和框架基础。即:命题1,生涯发展是

2、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命题2,生涯发展是一有次序、具有固定型态的过程,因此每阶段的发展都是可预测的。命题3,生涯发展是一经过统整的动态过程。命题4,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至青春期较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生涯概念。命题5,从青少年期至成人期,个体实际的人格特质及社会的现实环境等,都会因年龄、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对人的影响力。命题6,父母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他们对职业计划结果的解释,会影响到下一代对自己职业角色的选择。命题7,一个人是否能由某一职业水平跳到另一职业水平,即是否有升迁发展机会,是由他的智慧能力、父母经济社会地位、本人对权势的需求,个人的价值

3、观、兴趣、人际关系技巧以及社会环境、经济的需求状况等共同决定的。命题8,一个人会踏入某一类型的行业,也是由下列因素来决定的:个人的兴趣、能力,个人的价值观及需求,个人的学历、利用社会资源的程度及社会职业结构、趋势等。命题9,即使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特定的能力、人格特质及兴趣的要求,但在某种范围内,仍然允许不同类型的人来从事;同样的,一个人也可从事多种不同类型的行业。命题10,个人的工作满足感视个人是否能配合自己的人格特质,即是否能将能力、兴趣、价值观适当地发挥出来而定。命题11,个人工作满足的程度,常决定于个人是否能将自我概念实现于工作中。命题12,对少部分人而言,家庭及社会因素是人格重整的

4、中心;但对大部分的人,工作是人格重整的焦点,即经过工作过程,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会逐渐融合。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三是

5、能力期(13岁至14岁)。探索阶段。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社团、休闲等活动,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二是过渡期(18岁至21岁);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建立阶段。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不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子”,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

6、统整、稳固并求上进。这个阶段又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维持阶段。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案例:从老板到员工,医药销售老板的故事)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2、循环发展阶段理论在上述生涯发展阶段

7、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进一步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阶段同样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生涯与人生发展的交叉3、生涯彩虹图理论*绘制的生涯彩虹图20世纪80年代,舒伯提出了“一生生涯发展的彩虹图”。这是以他的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Kife-span, 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1980)作基础的。(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有

8、限公司,1988年3月,P.49)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图中的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图中的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不

9、管人们愿不愿意,每个人踏入学校之后,其一生必然多数时候同时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是交互作用的,某一个角色上的成功,可能带动其他角色的成功,反之,某一个角色的失败,也可能导致另一角色的失败。不过舒伯进一步指出,为了某一角色的成功付出太大的代价,也有可能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他进而引出了一个“显著角色”概念,如彩虹图所示,成长阶段最显著的角色是儿童;探索阶段(15-20岁)是学生;建立阶段(30岁左右)是家长和工作者;维持阶段(45岁左右)工作者的角色突然中断,又恢复了学生角色,同时公民与休闲的角色逐渐增加,这正如一般所说的“中年危机”的出现,同时暗示这时必须再学习、再调适才有可能处理好职业与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显著角色的概念可以使我们看出一个人一生中工作、家庭、休闲、学习研究以及社会活动对个人的重要程度,以及对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意义。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