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级康复医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499075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级康复医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3年级康复医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3年级康复医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3年级康复医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3年级康复医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级康复医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级康复医学复习资料(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康复医学本次考试题型有:单项选择题20题,共20分;多项选择题10题,共20分;名词解释题4题,共20分;简答题3题,共30分;综述题1题,共10分。内容包括康复医学概论(约占30%),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约占40%),其他疾病康复(约占30%)。一、康复医学概论:1.掌握康复、医学康复、康复医学的概念康复:是指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增强自立能力,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尽管有些病理变化无法消除,但经过康复,仍然可以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医学康复:又称医疗康复,是指通过医学或医疗的手段来解决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

2、或者说是通过医学的手段来达到康复的目的。它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理念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2.掌握康复的范畴、目的及服务方式康复的范畴:康复所采用的各种措施包括医学、工程、教育、社会、职业等手段,分别成为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从而构成全面康复。康复的目的:康复以整体的人为对象,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局部与整体功能水平为主线,或许局部或系统功能无法恢复,但仍可带着某些功能障碍而有意义、有成效地生活。康复以提高病、伤、残

3、者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康复的服务方式:机构服务(IBR):包括综合医学的各临床相关学科、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中心)以及特殊的康复机构等。特点:有较完善的康复设备,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各类专业人员,工种齐全,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解决病、伤、残者各种康复问题。不足:病、伤、残者必须到这些机构方能接受康复服务。上门康复服务(ORS):具有一定水平的康复人员,走出康复机构,到病、伤、残者的家庭或社区进行康复服务。不足:服务数量和内容均有一定限制。社区康复(CBR):依靠社区资源(人、财、物、技术)为本社区的病、伤、残者就地服务。发动社区、家庭、患者参与,以医疗、教育、社会、职业等全面康复为

4、目标,但应建立固定的转诊(送)系统,以解决社区无法解决的各类康复问题。3. 掌握康复医学概念、对象与范围。概念: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是临床一级学科。康复医学源自于医学康复,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临床上常常将康复医学简称为康复,但两者不能等同。从学术角度来看,康复是一个事业,医学康复是一个领域,而康复医学是一个具体的专业或专科,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对象与范围: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者:由于康复医学是以研究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为导向的医学专科,因此康复医学的对象包括:不能正常发挥身体、

5、心理、社会功能的人群,如有躯体、精神、器官、心理等功能障碍者。老年人群:人口老龄化是国际问题。4. 掌握康复医学的组成。康复预防通过有效手段预防各类残疾的发生,延缓残疾的发展。一级预防:预防各类疾病伤残造成的身体结构损伤的发生。包括宣传优生优育、加强遗传咨询、产前检查、孕期及围产期保健;预防接种、积极防治老年病/慢性病;合理饮食、合理用药;防止意外事故;加强卫生宣教、注意精神卫生。二级预防:限制/逆转由身体结构损伤造成的活动受限/残疾。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通过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结核、高血压病等),或采取基本的手术治疗(创伤、骨折、白内障手术等)。三级预防:防治活动受限/残疾转化为参与

6、受限/残障,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影响。措施包括康复医疗,如运动疗法、作业/心理/言语治疗、应用假肢/支具/辅助器等;教育/职业/社会康复;社会教育等。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基础。重点是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转归,为制定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至少应在治疗的前、中、后各进行一次,根据评定结果,制定/修改治疗计划,并对康复治疗效果&预后作出客观的评价。康复医疗应该始于评定,终于评定。康复治疗指通过各种有效的专科治疗手法,最大限度的改善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原则是早期介入、综合实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物理治疗(P

7、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咨询(PsC);文体治疗(RT);中国传统医学治疗(TCM);康复工程(RE);康复护理(RN);社会服务(SS)。5. 熟悉康复三级预防。见(4.)6. 掌握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定义。见(4.)7. 熟悉康复治疗的常用手段。见(4.)8.熟悉WHO的医学分类及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异同。WHO将医学分为四类,即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项目 临床医学康复医学 核心理念行为模式治疗对象评估治疗目的治疗手段工作模式家属介入 以疾病为中心生物学模式各类病人疾病诊断和系统功能强调去除病因、挽救生命、逆转病理和病理生理过程药物、手术专业化分工模

8、式不需要家属介入 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中心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功能障碍和残疾者躯体、心理、生活、社会功能强调改善、代偿、替代的途径提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非药物治疗,患者主动参与团队模式需要家属直接介入 9.掌握康复医学早期介入临床相关学科的意义。可明显改善或完全避免疾病治愈后遗留的后遗症以及相关的功能障碍。10.掌握残疾的概念残疾: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学习能力的状态。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是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11.掌握国际残疾分类ICIDH的基本框架(病损、残疾、残障的定义)ICIDH即国际病损、残疾、残障

9、分类。将残疾分为三个独立的类别残损、残疾、残障。病损:病伤、残损,即“身体结构受损”。指心理、生理、解剖结构或功能方面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病损分为:智力残损;心理残损;语言残损;听力残损;视力残损;内脏(心肺、消化、生殖器官)残损;骨骼(姿势、体格、运动)残损;畸形残损;多种综合的残损。残疾:“活动受限”。指由于残损使能力受限/缺乏,以致患者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残疾分为:行为残疾;交流残疾;生活自理残疾;运动残疾;身体姿势和活动残疾;技能活动残疾;环境适应残疾;特殊技能残疾;其他活动方面的残疾。残障:“参与限制”。指因残损/残疾,限制/

10、阻碍患者发挥正常的(按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等因素)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残障分为:定向识别(时、地、人)残障;身体自主残障(生活不能自理);行动残障;就业残障;社会活动残障;经济自立残障;其他残障。二、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一)、康复医学评定1.掌握肌张力的定义及肌张力异常的表现形式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这种紧张度来自于肌肉组织静息状态下非随意、持续、微小的收缩。正常肌张力有赖于完整的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制以及肌肉本身的特性,如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可变现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以及运动性肌张力。异常肌张力的表

11、现形式:肌张力增高: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可表现为痉挛或强直。痉挛多见于锥体束病变,检查时可出现起始感觉阻力较大,但在运动过程中阻力突然减小,即折刀现象。强直多见于椎体外系病变,肢体在被动运动过程中,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各方向上的阻力均匀一致,称铅管样强直。肌张力减低: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肢体被动运动时,阻力降低或消失,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因持续的肌肉收缩导致扭曲和重复运动及异常姿势的神经性运动障碍。临床上常见类型有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和手足徐动症。2.熟悉改良Ashworth 痊孪评定量表0级:无肌张力增加,被动运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运动范围(ROM)内均无阻力;1

12、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的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的ROM有轻微的阻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3.了解肌张力评定的注意事顶被动牵伸的速度不同,痉挛肌肉发生反应的角度也会不同,所以在比较痉挛评定结果时,需确保被动运动的速度相同。痉挛量化评定的可信度还受患者努力的程度、情感、环境温度、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药物

13、患者的体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进行痉挛量化评定时,必须使评定的程序严格标准化。再次评定时,应注意尽量选择相同的时间段和其他评定条件。4.掌握徒手肌力测定(MMT)的标准及注意事项级别名称标准相当于正常肌力的百分比(%)0零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01微缩有微弱的肌肉收缩,但没有关节活动102差在去重力的条件下,能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253尚可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不能抗阻力504良好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755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100注意事项:若为单侧肢体病变,应先检查检测对应肌肉的肌力,以便健患侧对比。当主动肌肌力减弱时,协同肌可能取代主动肌而引起代偿运动。

14、避免代偿运动的方法是将受试肌肉或肌群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检查者的固定方法要得当,触摸受试肌肉以确保测试动作精确完成且没有代偿运动。重复检查同一块肌肉的最大收缩力时,每次检查应间隔2分钟为宜。正常肌力受年龄、性别、身体形态及职业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3级以上的肌力检查时,给予阻力的大小要根据被检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检查不同肌肉时需采取相应的检查体位,但为了方便患者,检查者应在同一体位下完成所有肌力检查的内容后,再让患者变换体位,即应根据体位来安排检查的顺序。检查者应尽量靠近被检者,便于固定、实施手法,但不应妨碍运动。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与肌肉或肌群的牵拉方向相反;阻力的施

15、加点应在肌肉附着点的远端部位。肌力达4级以上时,所作抗阻须连续施加,且与运动方向相反。选择适合的检查时间,疲劳、运动后或饱餐后均不宜进行检查。5.掌握关节活动范围的定义,熟悉关节活动度测定的目的及测量的注意事项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是衡量一个关节活动量的尺度,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是肢体运动功能检查的最基本内容之一。根据关节活动的动力来源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关节活动度测定的目的:判断ROM受限的程度;根据整体的临床表现,大致分析可能的原因;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作为治疗过程中评定疗效的手段。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注意事项:测量前要对患者详细说明,取得配合,防止出现错误的姿势和代偿运动;被动关节活动时手法要柔和,速度要缓慢、均匀,尤其对伴有疼痛和痉挛的患者不能做快速运动。如患者存在关节脱位、骨折未愈合的情况下或刚刚经历肌腱、韧带、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