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498611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 践 与 探 索 308 INTELLIGENCE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戴园园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 管理中殛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时期的就业形势与现状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就业意 识及趋向,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困难 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人事 制度的改革,我国取消了解决后实行了几十年的大学生国家 包分配政策,改为大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的“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但自

2、 1999 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后,大学生增长 率呈几何倍数增加,人才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 场。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更准确地说, 选择自己满意的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好工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 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加大就业 难度 近年来,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自从 1998 年高校前 批扩招的学生在 2002 年进入社会择业后,1999 年以来经的 连续扩招,仅 1999 年、2000 年、2001 年三年全国共扩招近 400 万,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

3、 1998 年的 7% 提高 到 2002 年的 15%, 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 化”阶段。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115 万,2002 年 145 万,2003 年 212 万,2004 年 250 万,4 年增加了 140 万,预计今后还会继续增长。估计到 2010 年之 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 350 万人以上。随着人数增多, 就业市场压力势必增大。据统计 2001 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 率平均为 70%,其中本科生超过 80%,研究生超过 95%, 专科 生 40%,2002 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 65%,2003 年 由于受非典影

4、响 212 万高校毕业生签约 106 万,签约率仅为 50%,其中研究生约 80%,本科生 60%,专科生仅为 30%。可 以预计, 随着大学生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 一个大家都关注的数字。 2、大学生就业机会增加与就业压力增大并存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模式由原来的 “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与以前的“双包”就业模式相比,现在实行的“双向”就业 模式,是毕业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机会。毕业生可以根据 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 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

5、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也可以 更换不同的工作, 改变了过去 “一次就业定终身” 的传统观念, 这与以前的就业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加之我国经济正处 于高速发展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都在增大,这也增加 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到现在,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一 种普通的现象。“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大毕业生 所接受。 但是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 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另外,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更加重了大学生的 就业压力和负担。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毕业生出现就

6、业难的问题是社会、 学校、 个人、 家庭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 峻的原因总的分为以下两个大方面: 1、客观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客观上加大了 就业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国营经济面临困境,随着改革的 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量的下岗 职工和富余劳动力充斥市场,导致城镇的失业率攀升不下。 另外,从 2001 年起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转向城镇发展, 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同时, 我国高等教育从 “精英教育” 向 “大众化教育” 过渡,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实现跨越发展。1998 年 12 月,中华人民

7、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提出“到 2010 年高等教育局规模有较大扩展”, 入学率接近 15% 左右”,第一次新将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中 国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 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 “到 2010 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 9% 提高到 15% 左右。”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教育事 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 2005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 左右”,将原定目标实现的时间提前了 5 年。为此,我 国高校从 1999 年大规模扩招,以普及高等教育,导致每年有 大

8、量大学生面临就业。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 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毕业生。以上都在客 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2)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存在不畅和不及时 问题 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 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实行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 金投入相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 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 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 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 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 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

9、规划、就业方面 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 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了加强对毕业生就业 工作的管理,保证此项工作有序进行,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 必要程序和手续,这是非常重要的。 2、主观问题 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 309 实 践 与 探 索 INTELLIGENCE 主流,他们乐观向上、积极争取就业机会、能正确认识和评 估自己,勇于艰苦创业,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 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影响和 制约了自己的就业。主要表现有: (1)价值观取向存在一定的偏颇,功利性强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

10、根本变化,生产关 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社会价值多元的 影响下,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 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 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这些观念直接影 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还有毕业生同学的相互攀比,更使得 他们努力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 (2)就业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 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还没有从 “精英教育” 时期转变过来, “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仍存留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意思里, 表现为求职择业时对自己和社会认识不够,评价不准,就业 期望值居高不下,蜂拥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 最多的

11、地方去”,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 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乡镇企业、 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大学 生就业困难,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 1、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大学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 大学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受金融危机 的冲击较小, 但是, 用人需求也相对较少;而小型非国有企业, 如高薪企业、私企、外企以及制造业、IT 行业、房地产业等 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这将导致相 关专业大学生就业导常困难。据国家统计部门调查与统计信 息表明

12、,包括大型招聘会、校园专场招聘会、网络需求信息 等大学毕业生岗位需求数量,2009 年 3 月初,比 2008 年同 期下降了 20%,进入 4 5 月之后,预计这项降幅将更大。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更难 长期以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 的学生和女生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群体,加之受金融危 机影响,这部分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大学生心 理普查作为参考,大学每年新生入学约有 15% 左右的学生有 心理问题倾向,尤其大学生毕业前夕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 高发期。 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导致学生就业心理的压力增大, 出现就业心理问题倾向的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 四、针对大学

13、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优化整合课程设置,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 指导和教育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要努力消除就业制 度障碍影响:一是要确保台的就业政策得以及时落实;二是 要尽量缩小全国各地就业政策上的过大差距;三是要进一步 加快就业政策的理化改革;四是要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 同做出必要合理的政策倾斜。毕业生可以依据实际能力与职 业的特点、岗位的要求合理匹配,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缓解就业压力。 2、学校应优化整合课程设置,同时加强以毕业生的就业 指导和教育 学校办学思想不应过于急功近利,对课程的设置应根据 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水平量力而行, 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竞争力, 发展自

14、己的优势科目,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 研,有发展性和长远的眼光,使学生在校教育的知识结构能 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学校还应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为他们提供即使、有效的 就业观念和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慧春 :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 科教文汇, 2006.07。 2 李成森: 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指导策略研究, 辽宁高职学报,2009.6。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海南省三亚市城市职业学院 史金红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趋普及,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 体,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表现形式

15、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趋 普及,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 型载体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 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优化 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增强了思想政 治教育的效果。 虽然网络是把 “双刃剑” , 不可避免地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 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应,已 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 的重要手段。 一、充分发挥网络开放性优势,增 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网络的开放性突破了校园的“围 墙”,浩如烟海、实时共享的网络信息 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 资源,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 思想性和可选择性。但网络信息鱼龙混 杂,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不同文化和价 值观的包容性强,信息选择和过滤能力 较差,极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涣散主 流意识形态。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 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 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高校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