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98358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宗法分封制瓦解、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等内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2.运用比较法,分析诸子百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分析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3.运用列表法,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张, 理解儒家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民本思想。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2)阶级基础:_ 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3)文化基础:_出

2、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含义(1)“百家”:是指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2)“争鸣”:是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_。3.学派和代表人物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_ (春秋) 庄子(战国)孔子(春秋) 孟子、_ (战国)墨子(战国)商鞅_(战国)4.影响:逐步形成了中国的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儒学创立:孔子(1)思想核心:“_”,即爱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2)政治主张统治者要_,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_”,使每个

3、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儒学发展: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孟子实行“仁政”“_ ,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荀子“_”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_”(2)历史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知识点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创立:老子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政治观: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_”,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4、_,不断转化的。(2)发展: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1)主张:君主要_,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2)影响:把_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的历史发展趋势。【图示巧记】 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历史纵横】 (教材第4页)本段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前繁荣,也对“九流十家”进行了说明,同时指出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深远影响。【图示巧记】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关系【图示巧记】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资料回放】 (教材第6页)这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

5、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老子思想的精华。【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2)士(3)私人讲学2.(2)吸收、融合3.老子荀子韩非子4.传统文化体系思想解放知识点二1.(1)仁(2)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 (3)有教无类2.(1)民为贵仁义性恶论知识点三1.(1)道无为而治相互依存2.(1)以法治国(2)君主大一统专制国家主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探究1.背景史料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

6、末期已甚显著。而春秋时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疆拓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上产出好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注:反映了文化方面的因素。反映了政治方面的因素。思考依据史料指出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因素。提示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华夏文化在争霸战争中,不断的吸收外族文化。2.争鸣史料注:图片中老子思想“道法自然”、韩非子思想“要在中央”分别体现了二者的各自主张。思考两位思想家在治理国家的主张上有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统治者更易于接受哪个主张,理由是什么?提示主张不同:老子主张“无为

7、而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接受主张:韩非子的主张;理由: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人们渴望统一,韩非子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意义史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注:反映了在“学术文化”上的影响。反映了对后世的影响。思考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史论形

8、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2)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提供了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而且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尤其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和“和谐”思想,更是为世界人民所景仰

9、和推崇。拓展延伸 诸子百家思想的价值诸子百家思想虽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大放光彩: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对待诸子百家思想的正确做法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名家论史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它为封建社会奠定了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基础,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宏观调控系统。丰厚的文化积累、良好的文化生态、激烈的社会冲突、独立的智者阶层和天才的出现,是黄金时代形成的原因。王磊一个黄金时代

10、的形成与终结导读:“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思想黄金时代的到来,其出现是由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的。主题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史料探究1.孔子史料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注:的意思是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思考史料中,孔子在治国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2.孟子史料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注:反映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思考史料中,孟子在治国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

11、“仁政”“民贵君轻”。3.荀子史料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注:意思是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称王,体现了要“以德服人”。意思是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体现了“恩威并施”的思想。思考相对于孔孟“仁”“仁政”的思想,史料中的荀子的思想有何特点?提示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地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点。史论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生活时代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主要观点“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具有进步性)“克己复礼”(

12、具有保守性)“仁政”;省刑罚、薄赋敛“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本善性本善性恶论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拓展延伸 孔子“仁”与孟子“仁政”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1.(2017山东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

13、,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解析“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项。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项。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答案D2.(2016四川学业水平考试)下图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A.哲学思想 B.民本思想 C.教育思想 D.经济思想解析题图的内容涉及到了孔子的教育对象和学习态度等问题,属于教育思想。答案C3.(2017四川学业水平考试)战国时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属于()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答案

14、A4.(2017河北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了荀子()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故A正确。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张,皆不符合题意。答案A5.(2017天津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学派是()A.儒、道、法 B.儒、法、道C.法、儒、道 D.道、法、儒答案D6.(2017山西学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