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测验a试卷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497316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测验a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测验a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测验a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测验a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测验a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测验a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测验a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测验a试卷19 / 19 作者: 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 名: 单位: 专 业: 考试科目: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分数: 2011年 12月23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课程名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姓 名 单位 专 业 年 月 日 题 号分 数签 名12345678910总 分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一、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

2、,英文是 on school,意思是为了学校、 基于 学校、在学校中。这里的“为了学校”强调校本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了学校最终目标的达成;这里的“基于学校”强调的是校本研究的力量是以学校现有的力量为基础,不排斥校外的力量,而是为我所用;这里的“在学校中”意指校本研究的主场地在学校中,而不是学校之外。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2新课程中的教

3、学观的基本内涵答: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第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学要重过程重于重结果第四,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注重学科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一般而言,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包括案例标题、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和过程、对案例事件的反思等四个部分。另外,有些案例还有附录,主要是将一些有关案例主题的补充材料如对具体问题的访谈记录、能够反映案例主题的数据和表格甚至学生的作业等放在案例叙述之后作为附录。4学生发展的内涵答:学生发展也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知识、人格等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形成的学生发展知识单方面的

4、智力方面的发展,新课堂改革所提倡的是新的学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说,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二、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现在,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主要收到

5、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政府管制与教师专业自主的抗争。表现为虽然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主要指标之一,正日益为广大教师认可,但教师职业在争取专业自主时举步维艰。世界教育改革反映出的特性表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被当作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没有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如工资评定、课程等的参与决策权。目前的一些教育改革与主张,如校本课程、教师成为批判的行动研究者等,将推动由下而上的教师自主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工作满意度与信任度。近年来,社会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信任度进一步降低。据报道,有的家长甚至走入课堂,充当“督学”,监督教师上课。事实表明,教师对自身的工作的满意度也有降

6、低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教师在工作中较少得到支持与鼓励;教师缺少与同行以及其它职业人员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产生孤独寂寞感;学校的组织等级森严;教师未能充分准备新增加的教学任务等。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密切相关的是教师的信念与工作积极性。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教师从一个简单的文化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教师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不仅仅工资待遇低,而且经常成为政治家与社会的替罪羊(社会总是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指责教育)。种种原因使得教师职业不仅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入职,而且还经常使一些比较活跃的在职教师在失望中告退教坛,

7、奔向其他行业。况且,当今教师的地位与工作条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虽然教师进行研究活动的意义早已为人们认识到,但只是到近年来的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取向才能使这一认识落到实处。目前,人们比较一致地把教师的研究定位为反思性研究与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研究目的应该不完全一致。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使教师成长为有批判意识的、自觉的行动者。针对过去几十年教师专业化措施中的失误,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建议,例如像服兵役一样推行“教育役”制度,法律规定每个年青人毕业后都必须到学校中服务一定年限;引入合格教师注册制度;改善教师培训的方式

8、,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研究活动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等。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答:首先,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动力。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在这里,有效的问题是指,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回答,并由此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常常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即通过它们来影响学生动手操作,或者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和交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

9、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有如下几个: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因而,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10、。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新变化,“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其实,无论是“满堂问”还是“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其症结在于片面理解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毫无帮助,着实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事实上,“满堂问”下师生的“互动”似乎多,其实,许多问题是不必问题(可有可无),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关数学内容的目的和效果其实并不佳,而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不强,不能形成“问题串”,不能形成与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应有的问题系统。而“满堂跑”似乎学生“动起来了”,但这种“动”仅仅体现在活动上而未必是数学思维上,真正有效的课

11、堂“动”在于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强化学生对数学事实的理解和建构过程,丰富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这种“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体现在手脑合一的协调发展。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因仓促导致紧张,无法回答或错误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教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此提问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同时,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所占的比例也很大,过多的重复学生的回答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应该适当的控制自己的理答方式。从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来看:教师在提出问

12、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的作答。教师还可以在一位学生答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这样,又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那么,在学生回答之前等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无益的。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重复前一个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至少等待秒钟,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秒的等待时间是恰当的。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

13、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原因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所谓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在一节课中,针对课堂提问的问题,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特别要指出的是,“无语状态”的沉默不同于启发式的“愤悱”状态,这里特指所提问题未能达到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并用适当语言予以表达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课堂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是“无语状态”的沉默;沉思型或内向型相比活泼型或外向型的课堂教学风格,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

14、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转换问题的类型,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问题的层次,或者用简明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其次,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感情思想及观念,以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而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双方特征或交往的简单总和,还受以往互动经历的影响,是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综合反映,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从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角度,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