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496564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246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246页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246页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246页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246页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2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2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1、相关定义1.1、本文研究问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 1.3.1 概念界定1.3.1 概念界定 1.3.1.1 行政思想 5 行政思想是人们关于行政管理的原则、机构、内容、方式以及具体行政问题 的观点、主张和理论。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治与行政并未明确划分,因此, 政治思想和行政思想多有重叠,但是,用现代社会科学的视角回眸,还是可以鲜 明地看到两者的差别:”政治思想侧重于研究政治哲学、国家与法的学说和政治 理想,如天道观、天人观、历史观、人性论、圣贤论、国家和君主起源说、国体 与政体、礼与法、政治兴亡论、王道与霸道等;行政思想侧重于研究较为具体的 行政管理主张和

2、方略,如分封与郡县、君臣行政关系、行政组织机构的完善、治 吏、用人、决策、进谏、纳谏、考课、监督、廉政、领导方略、行政法制、行政 改革措施等。”2 1.3.1.2儒家行政思想和法家行政思想 儒家行政思想和法家行政思想,指的是在其各自的学派思想中,与行政活动 相关的方面治国安邦之道、行政组织思想、人事行政思想、行政改革思想、 行政领导思想和行政法治思想等的总和。它们是从其各自哲学思想中提炼出的关 于管理或统治国家的理论体系。它们孕育在各自的学术思想和哲学体系之中,其 有不同的产生渊源、内涵及意义。 1.2、形、气、神的概念 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先对形、气、神哲学范畴进行考察的是庄子,其提出气为天地

3、万物之元始, 万物皆由气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人体生命亦如此。庄子 知北游曰:”人之 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汉初淮南子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 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 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形之味。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根 据淮南子的认识,人体生命是形、气、神的统一,形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控制和主宰。三者各处其位,各行其职,缺一不可;如果 三者缺其位,乱其职,失去其和谐统一的关系,人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4、甚至导致死亡。39道教典 籍太平经在汲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形、气、神作了系统的阐述。太平经曰:”凡事 人神者,皆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道之生人, 本皆精气也,假相名为人。愚人不知还全其神气,故失道也。能返其神气,即终天年,或增倍者皆 高才。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 15 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形者,包养万物,故精神藏于腹中,精者,万物 中和之精。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此三者乃成一神器,三者法君臣民,故不可相无也。 神精有器,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故形

5、体为家也,以气为舆马,精神为长吏,兴衰往 来,主理也。若无形体而无精神,若有田宅城郭而无长吏也。” 此后,道教历代各家基本上是在淮南子和太平经的基础上来对形、神、气展开进一步 的探讨。如晋代葛洪在抱扑子内篇中指出: 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 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夫 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 40 南北朝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亦指出: 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 也

6、。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者所托者形也,形神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 圣人重之。41 道经内观经也从各个方面揭示了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的特性,并对形、气、神进行了 更具体的说明。自唐朝到宋元时期,随着内丹学的进一步发展,形、气、神及其相互关系越来越受 到历代道教思想家和炼养家的重视并成为道教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2.1.1 形 何谓形?周易 系辞上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2 孔颖达注曰: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者,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 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形外以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 谓

7、之器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质,可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 器也。 43 宋代张载进一步解释道 “形而上”是无形体者也,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 形迹者即道也,有形迹者即器也。44 在此,周易是把有形有状的物体称之为”器”,也就是器物;而在有形有状的器物之上的那 种无形无状的存在,则被称之为”道”。这一对形上形下或有形无形的道器划分一直得到后世各家的 遵循,道教对”道”、”形”等概念的运用也一直是基于形的有无进行的。从以上对道器的分析表明, 很显然,在一般的意义上,”形”是指形体,即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状的形体。对人来说,”形”

8、 就是指人的有形身体。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形即物质形体,相当于物质,它是一种客观具体实在的 东西。道教的”形”基本上等同于现代的物质存在,但形与物质并不完全等同。因为从现代科学的 研究来看,物质的存在不仅包括了有形的实物部分,还包括了无形的能量或场的部分。 形在道教的养生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葛洪在抱扑子内篇中指出: 故人之身,一国之象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 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45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吾所以有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有何乐?无形则无吾矣, 谓非人身之首务哉?” 46 在”形”的范畴中,道教重点强调了”精”

9、,认为精是形的核心。道教所谓的精就是指构成生命 16 的精细物质,认为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对强身健体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内经曰:”夫精 者,身之本也。”金丹大要说: 是知精实一身之根本。未有木无根,而能久乎?象川翁曰:精为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 莫大于此。养生之士先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无藏敷 华,外则皮肤润泽,颜容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神气坚强。47 总之,在道教养生中形的作用和地位是很重要的。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一)构成人体的形态 结构,为人的各种活动奠定物质基础。没有形体,人体的存在就失去了根基,组织器官无以架构, 各种生命活动也无以承载

10、,现实的人体也不可能存在,更不用说养生了。(二)形是气化生的物质源 泉。人的各种气都来源于相应的精细物质,是由相应的物质所化生,如维持人体生命的元气就是由 元精所化生。没有形,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就无以化生,人体也不可能存在下去。(三)为 神的产生存在提供物质基础。神虽然为人一身之主宰,但其产生和存在又必须依赖于人的形体。 2.1.2 气 何谓气?”气”最初的涵义是指空气、大气和呼吸之气,后来则把它引申为指构成各种物质形 体的元素。古人认为,宇宙中的各种物体都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庄子说: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而

11、 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48 后汉何休在注解春秋公羊传时明确指出:”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田地, 天地之始也。”宋代张载也指出:”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49 先秦以后,气的概念在古代各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道教有关气的概念正是在吸收了先秦各家思想 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道教文献中,气的概念运用除了用”气”这个普遍性的词之外,还经常使用一 个特殊的词”炁”。 在道教中,”气”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且涵义十分庞杂的概念,其内容包括了天地之气、阴阳 之气、元气、真气、呼吸之气等等。 吴筠谓: 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

12、,微不可察,氤氯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联于 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 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既涉化机迁变罔穷,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 也,授天地人物之灵者,神明也。50 元气论云: 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首 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 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51 这里的元气就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元素,而整个宇宙的各种事物就是由各种不同

13、的元气组合而 成,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在道教中,作为构成天地万物的气,常常也被看作是道化生天地万 物的一个中间环节,即道通过气而化生天地万物。因此说生命的旺盛和维持都是依赖气而实现的, 气的修炼在道教养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概括起来,气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气是人之形体产生和存在的基本要素。在道教看来,气是 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作为一种有形的存在,也是由气构成的。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二)气是生命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人不仅是由气构成的,而且人的生命活 动还是由气来维持的,人的呼吸、心跳、体温以及其他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气来维持的,气是生 17 命活动的根

14、本动力。(三)气是神产生及其发挥作用的基础。道教认为虽然神居于主导地位,但神却 离不开气,气是神产生及其作用发挥的基础。有气才有神,无气则无神。 2.1.3 神 何谓神?在中国古代,”神”首先是指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说文 示部: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神奇玄妙变化莫测的东西。神的第三种含义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 太平经谓: 夫神,乃无形象变化无穷极之物也。52 事实上,在道教中,神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神仙,因其上天入地,来去无踪,变化无穷, 神通广大,故称神;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因其不能直接显现,琢磨不定,来去无踪,对其存在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故谓

15、之神。在道教养生中所说的神指的是后一种。 在中国古代,与神处于同一范畴的另一个概念是”心”。孟子最早提出了心为”思想之官”的 观点。他说: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53 黄帝内经亦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54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亦曰: 凡事居人腹中,自名为心。心则王也,相见必为延命,举事理矣;不得见王者,皆邪也;不复 与王者相通,举事皆失矣,而复早终。55 道枢谓: 五藏有七神,而各有所藏。所藏者何也?人之神气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 肾藏精与志。56 可见,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都属于神的范畴,指人的精神意识及其活动。在道 教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

16、之分。根据道教的认识,先天之神是指人的元神、本性。后天之神指人的 始神或者思虑之神。后天之神是人在后天的发育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其作用主要是 反映人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认知以及需求和欲望等。根据道教的认识,后天之神是派生的,人受 其影响反而对人的生存不利,因此强调修炼应保元神而消始神。 关于神的功能,金丹大要认为:”夫神者,妙万物而言,依形而生。 心王乃一身之君, 万神为之听命焉。故能虚灵知觉,作止任灭,随机应境,千变万化,瞬息千里,梦寝百般。又能逆 料未来,推测祸福,大而天下国家,小而僻陋罅隙,无所不至。善藏喜怒、哀乐、慈爱、恶欲。又 能随人。”57 总之,道教认为人体神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功能,即”虚 灵知觉”、”逆料未来”、”推测祸福”的功能;二是对身体控制支配功能,即”作止任灭”、”千变万 化”、”随机应境”的功能。道教把精神意识看成人生的主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