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的实验课题设计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496081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与教育的实验课题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心理与教育的实验课题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心理与教育的实验课题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心理与教育的实验课题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心理与教育的实验课题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与教育的实验课题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与教育的实验课题设计(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amp;lt;p&amp;gt;心理与教育的实验课题设计,沃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100875) Jzwo Jzwo 电话:62207612(O ) 62208814 (O ),实验设计的提纲,一、选题 二、问题提出 三、方法 四、预期结果 五、预期讨论 六、主要参考文献,选择研究课题,一、 择研究课题的原则与方法 (一)、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 a) 价值性原则;b) 可行性原则;c) 创新性原则. 具体标准:1、所研究的课题应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2、所研究的课题应该尽可能明确具体;3、具有通

2、过实际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二)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 1、 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实际课题 2、 从理论研究中选择理论课题 3、 从文献综述中发现新课题 4、 从偶然机遇中发现新课题,研究假设,二、 形成假设 (一)假设的基本类型 a) 预测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例如: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逐渐提高,且表现出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b) 相互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例如: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与儿童看暴力电视有关。 c) 因果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例如:儿童的自信

3、心发展对其操作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对自我意识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二)科学假设必须具备的条件,1、 科学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科学实验为基础,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作依据,并且是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的,它不同于毫无根据的迷信、臆想,也和纯粹的猜测、幻想有区别。 2、 预测性。假设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部分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推想出来的,因而是假定性的,它是否正确尚待检验。,3、 可行性。假设中所包含的事件或概念(即变量)是可以操纵或测量的,就象前面举例的假设就具有可行性。因为,不同的操作任务与年龄是实验者可以操纵的,反应时也是可以测量的。 提出

4、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文献资料的查阅,三、查阅文献 (一)文献的种类 按编辑出版的不同形式分 1、 书籍 2、 期刊 3、 学位论文与学术会议文献 4、 报纸与内部资料,文献资料的查阅(续),(二)查阅研究文献的原则、渠道与方法 1、 查阅研究文献的原则 (1)、时间性原则 (2)、溯源性原则 (3)、代表性原则 (4)、相关性原则 (5)、限制性原则,文献资料的查阅(续),2、 查阅研究文献的渠道 (1)、图书馆 (2)、专门研究机构的资料室 (3)、情报研究中心 (4)、网上: (5)、学术会议与个人交往,文献资料的查阅(续),3、 查阅研究文献的方法 (1)、工具检索法

5、(2)、参考文献检索法 (3)倒查法 (三)研究文献综述 1、 研究综述的内容 2、 撰写研究综述的步骤,研究综述例举,以儿童的自信心为例: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一、自信心的研究意义 二、自信心研究的历史渊源 三、自信心研究的历史发展 四、自信心的内涵 五、自信心的结构 六、儿童自信心的具体研究 七、儿童自信心形成的影响因素 八、自信心的具体研究方法 九、自信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 研究方法 一 被试,(一) 研究被试取样的设计 1、确定总体 2、确定样本容量 3、抽样方法 (二)被试的物理变量: 1、地区;2、人数;3、性别;4、年龄或年级 例举:被试选取XX地区和XX地区两所普通小学的学生,

6、共1070人,其中三年级男生60人,女生50人;四年级男生189人,女生142人;五年级男生158人,女生152人,六年级男生170人,女生149人,男女生基本各半。,二 实验材料,对实验材料要进行筛选和制作 确定呈现的顺序和方式。 例举:在我们的信息加工速度的发展研究中,其中有一项句图匹配实验,用的材料是:正方形在圆形之上;正方形不在圆形之上。这样组成8种条件,还有两组干扰图形,共12种条件,每种条件呈现6次,共72次。呈现的位置在计算机正中央,中点之上是一句话,之下是图形。这里我们考虑了实验材料的大小、位置、实验次数、呈现方式等。,三 测量工具,采用测量工具的来源或者编制过程 测量工具的信

7、度、效度 1、信度 (1)重测信度(测验再测验信度) (2)复本信度(等值信度) (3)分半信度 (4)同质信度 (5)独立性(独立评分者信度),测量工具(续),2、效度 (1)构想效度 (2)内部效度 (3)外部效度 (4)统计结论效度 因素分析所得到的因子载荷率 、累计解释率 Chi-Square,四 实验设计,发展实验设计的类型 (一)追踪研究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 设计模式:以1994年出生的儿童为例,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1 2 3 4 5 年级,研究设计(续),(二)横断研究设计(Cross-sectional des

8、ign)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 2 3 4 5 年级 (三)聚合交叉设计(Longitudinal-sequential design) (四)微观发生设计(Microgenetic design),(三)聚合交叉设计,横向 2004年 2004年 2002年 2003年 2002年 2004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纵向 1 2 3 年级,(三)聚合交叉设计,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9、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2 3 4 5 年级,(四)微观发生设计,测验时距:1 2 3 4 5 6 7 8 9 10&amp;amp;#183;&amp;amp;#183;&amp;amp;#183;&amp;amp;#183;&amp;amp;#183; 时间间隔:可以是5分钟、10分钟等 但间隔的时间应相等,间隔时间的长度要根据研究任务来定。,(五)准实验设计,第一、时间系列设计。 这是借助多次重复测量的一种测验后测验设计。 基本模式:O1 O2 O3

10、 O4 X O5 O6 O7 O8 注O代表测量,X代表处理,以下相同。,第二、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并且既有后测验也有前测验的一种设计,它往往是在做不到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选择的等组的情况下被采用的。其基本模式为: 实验班:O1 X O2 对比班:O3 O4,第三、不相等组时间系列设计1,是前述单组时间系列设计与不相等两组前后测设计的结合。其基本模式为: 实:01 X1 03 X2 05 X3 07 X4 09 X5 011 对:02 04 06 08 010 012,第三、不相等组时间系列设计2,是前述单组时间系列设计与不相等两组前后测设计的结合。其基本模式为

11、: 实验班:01 03 05 X 07 09 011 对比班:02 04 06 08 010 012,第四、修补设计,是指将两个非实验设计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准实验设计。其基本模式为: A班:X 01 B班: 02 X 03,第五、平衡对抗设计,或叫拉丁方设计。所谓平衡对抗主要是设法抵消处理前后顺序的影响;而轮换设计主要是为了克服首音效应和近因效应的顺序误差而进行的设计。 其基本模式为: A B C D B D A C C A D B D C B A,五 研究程序,1、实验准备:查阅资料、确定测量工具、培训主试、安排实验等; 2、正式测试(前测) 3、具体干预程序 4、后测,整理数据、编码数

12、据 5、数据录入与管理 6、确定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研究程序的设计,1、实验材料的组织与呈现顺序、次数与方式 2、研究变量操作的方法 3、实验阶段的安排和实验时间的确定 4、指导语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的设计,(一)无关变量的来源 1、 被试方面 2、 主试方面 3、 实验环境方面 4、 研究设计方面 5、 数据处理方面,控制无关变量的设计(续),(二)无关变量产生的两种误差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三)消除与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1、消除法 2、恒定法 3、平衡法 4、统计控制法,预期结果,提纲: (一)儿童自信心的发展总体特点 (二)儿童数学自信心的发展特点 (三)儿童语文自信心的发展特

13、点 (四)儿童科学自信心的发展特点 (五)儿童各学科自信心发展的差异 (六)儿童自信心与学科成绩的相关,预期讨论,1、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 2、分析结果,重点在于讨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与别人所不同的地方。,主要参考文献,例举: 1、外文的: Weiner, B. History of motivatio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616-622 2、中文的: 马庆霞,郭德俊. 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对中学生动机模式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33: 14-21,&amp;lt;/p&amp;gt;&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