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95722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141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节选自后汉书吴祐传)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

2、/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解析“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结构对称且均为被动句的固定结构“为所”,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其俗诚陋”属于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吴恢想烤竹简来写经书,吴祐劝谏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简陋,然而原先有许多珠宝珍奇,在上被国家猜疑,在下被权贵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不少车辆来运载。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

3、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前代的贤人对此也确实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2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节选自汉书原涉传)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解析作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语句

4、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以此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殷富”的主语是“天下”,其后要停顿;“二千石”是修饰“列官”的,中间不能断开;而“受”的主语是“妻子”,宾语是“之”,可以判断“妻子”前、“之”后要停顿。故选择D项。参考译文原涉,字巨先。武帝时,他的祖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迁徙到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天下非常富裕,担任大的郡县的太守,俸禄有二千石。死在官位上,送丧的礼物都有一千万以上,妻子儿女一起接受,借此来营造一份家产。3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段辽与皝相攻,阳裕谏曰:“臣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

5、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辽不从。出为燕郡太守。石季龙克令支,裕以郡降,拜北平太守,征为尚书左丞。(节选自晋书阳裕传)A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B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C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D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

6、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解析“兴”解释为“发生,产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因此,不能在“兴”前断开,排除A、D两项。“使”是介词,解释为“让”,与后文内容构成介宾结构,因此,不能将“使”与后文断开,排除C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段辽与慕容皝交战,阳裕劝谏说:“我听说对邻国亲善仁义,是立国的法宝。慕容氏与我们国家世代缔结婚姻,再说慕容皝是品德高尚的君主,不应集结军队结仇,使百姓受害。我担心祸害的兴起,将由于此举。希望双方追悔先前的错误,使国家如泰山般安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段辽不听从。阳裕出任燕郡太守。石季龙攻克令支,阳裕率领全郡投降,

7、被任命为北平太守,后征召为尚书左丞。4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A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C邕

8、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D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解析“不寝寐者七旬”的意思是“七十天不卧睡”,“七旬”不是修饰“母”的,排除A、D两项。“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的意思是“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室傍”不能拆开,排除C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人。他年轻时知识渊博,以师礼侍奉太傅胡广,他喜欢文章、数术、

9、天文,善于弹奏音乐。蔡邕性情忠实孝顺,母亲曾经久病三年,如果不是寒暑节气变化的时候,(他)都不曾解开衣衫,七十天不卧睡(去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盖屋住下,行为举止都合乎礼制。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远近的人都觉得这些很奇特,很多人前往观看。5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倪瓒)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

10、可知矣。(节选自周南老元处士云林倪先生墓志铭)【注】 肥遯(dn):隐居避世而自得其乐。A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B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C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D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

11、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解析“弃散”指弃散家财,“无所积”指没有什么积蓄,因而“弃散无所积”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可以独立,排除A、D两项。“气采愈高”指“气质神采更加高逸”,作为一个完整结构可以独立,排除C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聚,摆脱担忧,放下牵累,他常常穿着黄冠野服,漫游在湖山之间,来实现自己隐居的理想,气质神采更加高逸。倪瓒不做谄媚之事取悦上官,足迹从来不到贵人之门,他与时世相浮沉,以炫耀暴露自己为耻,清静无为,高洁不污。年事已高但耳朵却更加灵敏、目光更加清明,喝水吃饭行走步伐与壮年之时没有两样。当尘世喧嚣的

12、气氛稍稍平静的时候,倪瓒又往来于城市之中了,他混迹在市井百姓之中,韬光养晦来免于祸患,他那孤高不俗的节操,清高洁白、坚贞不变。气度浩然,他的修养可以知道了。6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辕固生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

13、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解析发语词“曰”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罢归之”是“罢官遣归”之意,是一个完整句子,“时”作后句的状语,表时间,故在“之”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择C项。参考译文当今皇上刚刚即位,又用征召贤良的名义征召辕固生。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经常嫉妒诋毁辕固生,说:“辕固生老了。”于是他被罢官遣归。当时辕固生已经九十多岁了。辕固生被征召时,薛人公孙弘也被征召,斜着眼睛看视辕固生。7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

14、,拜检校工部尚书。(节选自新五代史范延光传)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解析“间行”是出行方式,作状语,“求兵”是目的,这个短语不可以拆开。排除A、B两项。“送”“下”“搒掠”“胁”是梁兵发出的系列动作,每个动词前都需断开。故选择C项。参考译文明宗派延光偷

15、偷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把廷光关到牢狱里,打了几百板子,用刀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8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节选自贞观政要)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解析“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排除A、C两项。“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作“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其前也要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钱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